学校深入实施“党建统领”工程,切实履行好治党管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明晰规章制度、规范学术治理、推进机构改革、调整学院布局、优化职能配置等,全面构建党委统领全局、行政管理高效、学术探索自由、民主参与广泛,责权界限明晰、整体协同有力的运行框架。同时,持续推进“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引领科学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健全完善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一系列议事决策制度,坚持用书记、校长碰头会作为常委会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重要机制。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切实加强党对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统领。推进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与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落实“一线规则”制度,实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两个“全覆盖”。研究出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
持续深化教育部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认真组织开展校内政治巡察,建立和完善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配套制度。深入实施廉政风险防控,扎实推进学校重要工作制度的廉洁性诊断。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风肃纪,以从严问责激发担当精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全校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二、深化内部治理改革,一流建设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动党政管理职能转变,在全面梳理学校党政管理机构职责及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以“事”为核心,坚持一类事项归口一个部门由一套人员负责,重新设置机构、调配职能,提高了职能部门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以“因事设岗、职责明确、任务饱满”为设岗原则,科学定岗定编定责,打造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行政服务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通过转观念、建队伍、改机制,逐步向学院下放办学自主权,支持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适量增加学院科级机构及管理岗位职数,提升学院承接能力,构建学院“党、政、学”联动机制,激活学院“关键中场”。
学术治理职能不断强化。设立学术委员会红头文件序列,成为党委、行政以外的第三个校级文件序列,规范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及其之间的关系。制定(修订)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分会、各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完善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总领、各专门委员会分工负责、五大学部分类指导的学术治理结构。
民主管理与沟通渠道愈发通畅。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教代会“决议”的约束、建议职能,定期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工委、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逐步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和范围。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理顺公开机制,规范公开程序,丰富公开形式,充实公开内容,切实保障师生民主监督权利。
三、构建对外新型关系,共建共赢合力融合汇聚
积极打造协同发展平台。学校与东海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南京农业大学东海校区框架协议,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汇集双方优势,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深度协同,结成校地全方位、全天候、全领域合作的发展“共同体”。与三亚市人民政府共建“三亚研究院”,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校地双方高质量发展。与南京国家农高区签订作物表型组学重大基础设施、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智慧农业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创新平台、生物灾害预警与绿色植保创新中心、智慧植物工厂科创中心、国际联合学院、国际期刊传媒衍生产业平台等8个创新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及产业孵化项目,积极布局学校近期和未来发展新的生长点。与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并牵头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2家高校和企业,发起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有效整合长三角优质的科教资源。
多渠道筹集募捐发展资金。积极吸纳有益社会力量,设立了学科发展基金、学生成长互助基金、校友捐赠基金等项目,和世界农业奖开放基金、大北农公益基金、孙颔教育基金等专项基金。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积极探索基金的增值渠道。2018年,成立南农校友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集投资基金达到1亿元;2019年签订捐赠协议53项,捐赠到账资金1368.61万元。广泛搭建校友工作平台,不断完善地方校友会组织架构,共建立79个校友(分)会组织机构,积极吸纳校友力量参与学校治理。深入挖掘校办产业潜力,各类科技服务合同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