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作者:来源:十四五规划专题网站发布时间:2020-10-27

学校统筹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和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强化了一流教育理念更新和一流教学资源耦合,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数量居农林院校首位,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多项国家级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数量也都位于农林院校第一方阵。

一、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引领,在学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列入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到学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构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自主研发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建设多种终端相互协同的“云课程”系统;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品读经典、每周新闻播报、编排舞台剧等课堂教学新形式,扭转思政课理论相对抽象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上,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设立“思正杯”辩论赛、“中国梦”演讲比赛等品牌实践教学项目,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推动第二课堂描绘育人“同心圆”。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创新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举措,制定《南京农业大学关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校领导全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围绕脱贫攻坚、科技支农、环保科普、公益帮扶等主题,广泛组织学生开展支教、科技扶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南农智慧”“南农科技”和“诚朴勤仁”南农品质带到希望的田野,播撒在绿水青山,每年近1000名毕业生到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共计200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以本为本,系统构建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人才分类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学段”对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类农科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满足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积极探索荣誉教育。成立金善宝书院,作为优秀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和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等措施,为培养农业行业高精尖紧缺人才进行路径探索。

推动科教协同育人。充分发挥高水平师资、高水平学科、高水平科研基础条件等作用,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入选教育部和中科院实施的“科教协同育人计划”,设置“教授开放研究课程”,要求院士、长江、杰青等根据自身最新科学研究或技术推广内容来精选、设计教学课程,为本科生提供小班化选修课;科研平台全部向本科生开放,设置“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方法的探索固化为优秀的实验教学项目;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精选部分研究生课程供本科生选读,探索荣誉学分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优质的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2)深入推进“双万计划”

强化一流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带动新专业设置和传统专业改造。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率先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新增大数据与数据科学新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资助专业14个,通过国家或国际专业认证专业6个。

构建一流课程体系。以“金课”建设推动前沿交叉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强化了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了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获批国家级“金课”20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秾味思政”系列选修课。

打造一流育人基地。超前规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建设,组建成立3个国家级实验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持续增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辐射作用,重点推进学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5个,与南京农高区共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淮安、宿迁、泰州、常熟和连云港等地建设新农村发展基地多家。

加快一流教材建设。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大国三农”系列教材,入选农业部“十三五”教材建设规划选题教材106种,入选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教材21种,获批“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材建设研究项目”15个,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出版数字课程51门,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76种,牵头成立“江苏省涉农高校‘课程与教材’共建共享联盟”,助力南农影响力大幅提升。

(3)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价中心,以创新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改革“五位一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推进“管理决策、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另外,围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中期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估,强化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分类培养,打造了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

构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博士生培养模式。通过拓展海外学习经历、搭建国内外涉农领域博士生深度交流平台、建设全英文课程,构建了国际化培养体系。建立“党、团、班共建”模式,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培养学生爱国爱农使命感。博士毕业生到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占80%以上,助推世界农业前沿新突破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高质量生源选拔、宽口径夯实基础、多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全过程质量保障等措施,着力提高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强调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并完善农业行业高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行业特色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培养,重点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从1到N”的拓展。以“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抓手,加强省、校、院三级研究生工作站体系建设,获批建设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13个,每年进站开展科研和实习的研究生超过700人次;在贵州省麻江县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将研究生培养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四、突显使命,持续增强了创新创业教育内生动力

学校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理念、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将“情系家国天下、心系苍生农本”使命贯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师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组建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创新实验、科技成果对接、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孵化“四位一体”课外双创实践平台;构建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教学、科研训练、项目实施、竞赛推广相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了一支校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团队200多位导师中有30位入选教育部双创导师库。拓展近2万平米学生创新创业办公室,牵头成立江苏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联盟、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