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思享汇 | 如何“撞”进青年怀抱?从一条冷行业的热视频说起

南京农业大学
2024年11月16日 02:44

图片


图片

【编者按】碰撞思维火花,分享南农视角,汇聚发展合力。南京农业大学官微特别推出“秾好·思享汇”专题栏目,聚焦南农师生在立德树人、强农兴农实践中的洞察与思考。如果你有独特的观点,欢迎投稿至 xcb@njau.edu.cn,期待你的精彩分享!

图片

“冷门行业”爆火


今年国庆节前,一个颜料师的日常工作视频迅速火爆全网,连带着博主选址的地区关注度一起暴涨,在假期迎来了一亿多的客流量。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一个名为“山取”的颜料师博主,为了帮助客户找寻心仪的一种名为异极矿的中国传统矿物颜料原石,沉浸式记录了自己探矿的全过程,视频中的他皮肤褶皱清晰可见,平铺直叙自己所感所想,最终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这种颜色很特别的蓝色异极矿石。视频一经发出,播放量超1亿,点赞量超600万,博主的粉丝量一夜从几万人,激增至近700万,博主从事的职业和中国矿物质颜料也迅速引起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和热议。


图片


这种矿物颜料有什么特别呢?其实,它主要多用于中国画和壁画(岩彩)、古代宫殿庙宇或雕像的彩绘、工艺品等,也可以用于文物修复、书画装裱等,它最大的特点是色彩纯正,稳定性强,不易褪色。例如,春晚爆火舞蹈《只此青绿》灵感来源《千里江山图》,用的就是石青、石绿的矿物颜料,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饱和度高,并且历经千年依旧保持明亮不褪色,这正是这种中国传统天然颜料特有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起作用。


作为“颜料师”这样冷门行业的日常工作视频,不仅让景区迎来了国庆游客的高峰,更让中国传统矿物颜料进入到了青年群体的视野。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


1



当青年亚文化遇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冷门”与“爆火”后,是青年亚文化中的“探索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汇。青年亚文化往往强调自我探索和个性化表达。哀牢山事件激发了青年探索传统矿物色彩的兴趣,尤其是对源于自然的古老颜料充满了好奇和认同。矿物颜料这种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色彩材料,与青年亚文化中的自然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产生共鸣,成为青年用以表达个性的新载体。这不仅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内容,也将他们的兴趣延展至传统文化领域,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认同感。哀牢山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逐渐在青年中生根发芽青年对于传统矿物色彩的兴趣,显示出他们不仅关注现代潮流,还乐于接触和探索本土的传统文化。这种兴趣的提升为主流文化所推崇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通过这样一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事件,传统色彩不仅仅是历史遗留“冷门”行业,更可以成为青年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拾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关键。


图片

异极矿图片

图片


青年亚文化往往热衷于创新与个性,而传统矿物色彩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新鲜而独特的表达元素。通过哀牢山事件,青年逐渐认识到传统矿物色彩的独特价值,这些色彩背后的文化故事和象征意义为青年提供了创新的灵感来源。如今,不少年轻人开始在服饰、插画、数码设计等方面运用传统矿物色彩,既保持了亚文化的独特性,又加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


2



当“新媒体”与“老工艺”相互交融

“新媒体”与“老工艺”的融合,实现了主流文化通过融媒体在物理和虚拟空间实现与青年群体的双向互动。哀牢山的视频走红,实际上是“新传媒”与“老工艺”融合,是新媒体作为传统文化复兴助推器的成功范例,展示了主流文化通过融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实现了与青年群体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满足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追求,又让“老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青年群体不仅是被动的观看者,更是互动的参与者,可以在评论、转发、点赞等多种方式中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理解。年轻观众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了兴趣的集聚和情感认同,加深了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使得主流文化在当代语境下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这种互动也体现出了跨时空的“体验式传播”特点,新媒体平台使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是障碍,青年群体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传统工艺的内容,跨越地域、时间感知到工艺的历史和独特性。视频中的场景、细节和情感表达,能够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传统文化以更具体验感的方式与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产生共鸣。


图片


此外,哀牢山因“老工艺”视频而受到关注,传统技艺的展示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物理空间(如自然景区、工艺发源地等)的兴趣。视频展示的矿物采集、颜料制作工序等不仅引导人们进入虚拟互动,同时还让人们更有意愿去亲身体验,感受工艺场景和文化氛围。主流文化通过融媒体从虚拟空间“流动”至物理空间,满足了青年群体对真实体验的需求,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更深层互动。


3



“小众化”与“高流量”共同增强文化认同感

“小众化”与“高流量”下,是满足青年审美内隐“需求”和文化自信在深度“落脚”的契合。

哀牢山矿物色彩探矿视频的“爆火”,内容具有小众化、独特性的特点。这样的内容突破了常规、稀缺且富有探索性,正好迎合了青年群体对“深度”与“个性”的审美追求。他们不仅关注流行文化,也渴望在传统与独特文化中找到一种“差异化”的满足感,这种内隐需求往往通过小众内容得到满足,正迎合了青年审美的内隐需求

“小众化”与“高流量”的结合推动了文化自信的深层次表达,推动了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青年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对矿物颜料、传统手艺等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转化为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表面化”的兴趣,而是通过对冷门传统技艺的关注而实现的“深层次”文化自信,青年们开始自觉地将“传统之美”与自我身份相结合,形成更加持久的文化认同。同时,哀牢山的视频不再仅仅是表层的“观赏”,而是带有“探寻”性质的展示过程,让青年观众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深入了解”传统工艺、文化内涵以及自然资源。对于现代青年而言,这种“文化深度”正是他们所需求的审美体验,也让他们在了解中找到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化,使得青年在交流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文化的“小众视角”内容提供了一种与“个体自我”高度契合的文化归属体验。对哀牢山等小众景区、老技艺的关注,让青年群体找到了一种与个人审美取向一致的文化归属感。他们在小众内容的挖掘与互动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让文化自信从“被动认知”转变为“主动认同”,从而让文化自信在青年心中落地生根。


图片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中焕发新生,让文化自信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需要以创新表达、真实体验和虚实互动为切入点,构筑更具吸引力和深度的文化传播路径。一是借助“细小”切口呈现“大文化”,用细致的讲述让青年自然走近传统。聚焦于细节的内容呈现,通过具体的文化场景引发青年共鸣,让青年在无形中触及文化的温度,打开通往文化认同的桥梁。二是通过“真实”体验激发多维度“情感”共鸣,让文化自信逐渐转化为内心的认同。生动的工艺细节、真实的场景再现,使文化传播具有鲜活的亲切感,让青年在情感共鸣中获得深层的文化理解,从而逐步积淀出自发的文化自信。这种真实的细节触动,能够促使青年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厚重和持久的情感依恋。三是线上线下的互动联动,为文化自信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空间。当虚拟中的热度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时,文化自信便真正跨越屏幕,扎根青年生活。从观看到实践,从理解到认同,这种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路径,使青年在现实中找到认同与参与的切实路径,让文化自信不仅停留在屏幕,更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青年个体身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  王誉茜


文字丨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 王誉茜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编辑丨融媒体中心 梁晓璐

责任编辑丨王璐

校对丨毕彭钰

审核丨许天颖

推荐阅读


图片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南京农业大学隆重举行滨江校区启用大会

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农”字号大咖领衔,绘金秋大地“丰”景

图片


“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命题,南农这样回答!

图片


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南农方案”再入选

图片


爱摄影?想设计?我们签约你!


欢迎关注南京农业大学 

点赞分享、点亮“在看”,给小秾一个鼓励吧!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