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新时代扎根“三农”沃土的躬耕不辍

作者:农学院来源:农学院发布时间:2022-10-14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学校发展同根同源,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和1914年的金陵大学农科,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2000年,撤系成立农学院。长期以来,全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扎根“三农”沃土,全力扛起粮食安全这一使命与重任。

聚焦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科学快速发展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学校党委重要工作部署,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推进学院事业改革发展。

以思想建设筑“魂”。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涉农高校师生回信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和价值观培育,以党性修养树教风、正学风、强院风、促师风、肃作风,大力弘扬刘大钧院士“一生为麦忙”、盖钧镒院士“一生奋豆”的敬业精神,以最美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广大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以组织建设强“基”。不断加强基层组织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全覆盖,20个基层党支部联系全覆盖。学院党委获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和“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2个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聚焦新农科建设,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探索出“本研衔接、寓教于研”的作物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位一体”(1个实验室、1个研究方向、4个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创建了涵盖3访学、3课程、3师资的333国际视野提升工程,创新了以“问题串”指引教学、以“学生讲”盘活课堂、以“做中学”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育人举措。农学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农学类专业认证(三级),2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增智慧农业本科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培养农科高层次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用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助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新突破、服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选派机制,共遴选91名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开创金善宝农耕讲堂、农学论坛等学术交流载体,加强校企资源整合,科研创新活动100%布局在省部级平台及17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累计承担江苏省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227项,获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31篇,获校长奖学金12人,80%以上研究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就业。

建设顶尖学科,提升学院综合发展牵引力

牢牢巩固作物学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学院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对标作物学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在巩固已有经典优势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拓展学科新方向,学科整体实力持续加强。作物学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全校两个ESI前千分之一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谋划布局新兴前沿和交叉学科。以作物学为主要依托,生物学、农业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要支撑,聚焦智慧育种和智慧农作的理论与技术,积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农业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均入选江苏省重点交叉学科,智慧农业交叉学科位列软科全国排名第一,实现了从经典作物学向现代作物学的升级和跨越。

汇聚一流师资,提升团队建设整体支撑力

师资队伍整体增强。十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盖钧镒院士获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奖终身成就奖、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1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称号(2人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8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11人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0人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7人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7人入选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新增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7个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团队等,2个团队荣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创造一流成果,提升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力

科研平台建设成绩突出。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评估优秀,入选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新获批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17个。

承担重大任务能力提升。10年,累计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800余项,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5项。科研经费到账13.8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2年以来,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700余篇,其中IF995篇,10篇文章发表在NATURESCIENCE系列期刊;授权国际专利6件、国家发明专利324件;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4个(国审品种9项);品种权43项;软件著作权70项;制定标准20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做出一流贡献,提升服务战略需求贡献力

坚持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贡献“南农智慧”。撰写“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我国食物保障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战略咨询报告供国家与管理部门决策参考,参与提出的“构建可持续耕地保护新格局的建议”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10年来,共向社会转让成果64项;3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连续8年举办“全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培训班”;“锌硒米”产业扶贫项目,助力贵州麻江精准脱贫,并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2020年志愿者扶贫案例”,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诺言。

弘扬“耕读”文化,提升团结拼搏凝聚力

奏响“传承·超越·为三农”农科特色文化育人主旋律,形成“诚朴、勤奋、合作、创新”的优良院风,构筑“红色文化铸魂”“传统文化树德”“农业特色文化育情”“艺术文化润心”“实践文化育行”的五大工程体系。制作《耕耘》作物学老教授访谈集、编排《金善宝》话剧,并获评教育部关工委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舞台剧荣誉称号。全院上下形成紧密的潜心育人、教学相长的师生学术共同体。

扩大全球“朋友圈”,提升国际合作影响力

学院坚持“长远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谋划具有作物学特色的国际化推进战略,多措并举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获批首批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新增4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院和亚洲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10%以上的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