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谁来种地?我们作答!

时间:2024-09-24浏览:22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谁来种地”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十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大地正逐步开启丰收盛景,忙碌的“新农人”们,在以实际行动回答“谁来种地”的时代之问。

破解“谁来种地” 江苏“新农人”逐梦沃野

答好“谁来种地”这个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我省 “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举措,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所谓“新农人”,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今,一大批热情洋溢的“新农人”在广袤田野上乘风破浪。

2017年4月,魏巧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型为“新农人”。

如今,魏巧的公司逐步建立起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年产水稻1万吨、小麦8000吨,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收。魏巧说:“我未来的愿景是希望打造一个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农业平台经济体。一亩地的农田,也能按照100万亩土地的经营体量去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真正实现统防统治。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农户,更多的经营主体,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秋风起,苏州昆山陆家镇的未来智慧田园内,3800多亩稻田一望无际。特别的是,田里没有大汗淋漓的农民,只有几架无人机来回巡视。机器采集到的农田环境信息,全部会汇聚到不远处的智慧田园决策指挥中心。工程师顾海洋毕业于苏州大学,从小在农村长大。他说:“小时候我经常去田里面,收稻谷的时候都是直接用镰刀割稻子,非常累。现在已经不需要下地了,也不用弯腰,只要点几个按钮,机器就会按照固定轨迹去收割,非常智能。码农+农民真实地结合起来了,种地更加轻松。”

距离昆山约300公里的盐城亭湖区东部,同样稻香弥漫,6000多亩水稻在蓝天白云下随风舞动。“今年水稻克服了栽插延期、后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即将迎来丰收。”江苏省农科院新洋基地稻麦团队负责人崔必波站在稻浪中欣慰地说,“水稻种植采用了高品质的水稻机插秧栽插技术、绿色高效的植保技术、精量的施肥技术,还有水稻一喷多防的增产技术等,水稻长势比较喜人,预计平均亩产650公斤。”

这不是普通的良田。这里距离浩瀚大海十几公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1952年,新洋农业试验站在此设立。一批批科研人员的坚守,让盐碱地变成良田。江苏省农科院新洋基地副站长顾闽峰说:“我觉得我们本身就是农民,我们自己首先要把地种好,再教会更多的农民把地种好。要守得住寂寞,做得了事,下得了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为农业做贡献。”

从“凭经验”到“靠知识”,他们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高效化发展;从“买种苗”到“育新种”,他们积极推进种业振兴;从“体力活”到“技术活”,他们积极推进农耕方式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从“面对面”到“键对键”,他们积极推进产品销售和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展。

破解“谁来种地” 农业大省江苏责无旁贷

去年开始,江苏省委调研室组成专题调研组,历时数月走访了徐州、苏州、无锡、南通、盐城、镇江等地近百位新农人,勾勒出江苏“新农人”总体轮廓。调研组成员、江苏省委研究室城乡建设研究处处长李敏说,每一位“新农人”都有精彩故事,他们在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上各展所长,各尽其才:“他们不再被土地束缚,从事农业也是他们的主动的事业的选择。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很敏感,也很积极,也善于运用互联网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们的加入改变了农村种地人员的结构,为破解‘谁来种地’提供了一种新求解,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希望。”

正是因为这些新鲜的血液、蓬勃向上的力量,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路径,更可期的未来,也让江苏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底气更足:江苏粮食面积连续14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江苏拥有农业科技人员2.8万多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9%;江苏纳入名录的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6.8万家,农民合作社市场登记数5.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稳定在6.8万个。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季辉介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5.5%的粮食,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破解“谁来种地” 江苏久久为功

“谁来种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而“新农人”正是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的排头兵、主力军。江苏省委研究室城乡建设研究处处长李敏认为,未来,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更多“新农人”,农业科技迭代升级需要更多“新农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更多“新农人”。因此,要更加重视“新农人”队伍建设,了解新农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所思所盼;要通过专业化培训,进一步提高“新农人”逐梦沃野的战斗力。尤其是,要针对融资问题、土地流转等具体问题,给予支持和保障:“一是因地制宜制定专项低息贴息贷款产品和农业保险政策,推出‘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等保险品种。二是持续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结合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加强对新农人的用地保障。三是做好体系专家对接服务,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机企业科技攻关支持力度,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在广大“新农人”的背后,是不断涌现并持续发挥重大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他们既联结了小农户,把一些农民不愿种、种不了、无人种的土地集中起来,又具有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特点。但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规模小、管理弱等问题,有待改善和提升。对此,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何军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家庭农场的补贴,降低家庭农场的生产成本,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升家庭农场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引导家庭农场、合作社来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把重点从农业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引导,提高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收入水平。另外,要进一步培养新农人队伍,不断吸引懂生产、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农人”加入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还要看到的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成效明显,但“大国小农”仍是中国的基本农情。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解决“谁来种地”问题,还要帮助小农户更好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在此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何军建议,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拓展更多的服务环节和领域,尤其是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上,让小农户获得更加优质便利的服务。另外,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用现代技术知识来武装小农户,还要提升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推动农村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更好地发展壮大。

“谁来种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答题,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课题。回答好这道题,是奋斗、开拓和创新的过程,更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理念和机制的过程,而归根到底,是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过程。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新农人”在奋笔答卷,他们一定会越答越好!

(江苏新闻广播/孙西娇 查多 孙昕)

【我苏网】谁来种地?我们作答!

原文链接:

https://m.ourjiangsu.com/news/2024/9/22/128747353462575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