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40,出发 |“我们的40年”2024年新入职教师风采

2024-09-09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图片:

石进彩: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

今年是第40个教师节,也是我以教师身份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在我看来,教育家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行事准则。作为农学类高校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农学领域的专家,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农业科技人才。同时,在科研上,我们要去解析作物每一个性状背后的遗传密码,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入职半年,我也在适应教师这个身份中,从原来只需要做好自己的课题的一维任务,到现在要上课、带研究生做实验、管理实验室等的多维工作,我深知任重道远。在未来的教学科研中,我将保持继续学习的心态,在教学上,要多跟前辈们学习,如何将一门课程讲得绘声绘色,让沉闷的课堂能够活跃,让每一位同学能够获得知识。农学类的课堂不仅在教室,更是在田间地头,通过实际操作和试验,我希望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的幸福,培养他们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坚持。在科研上,专注在自己研究领域,关注国家需求,将国家需求与个人研究兴趣相结合,为优良作物的培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农学教育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家精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为国家培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教师节快乐,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辉与荣耀!

个人简介:

石进彩,农学院教授,2024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方向为植物-微生物共生与植物营养高效利用。曾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支持,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Cell,New Phytologist,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和Molecular Plant等期刊发表论文。



孔亮:为学生做好为学和为事的示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教育兴则国家兴,这一论断简洁而深刻地突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到教育,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教师。是的,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和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对学生不仅承担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品格和正确人生观的职责,还要为学生做好为学和为事的示范。因此,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强师报国则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武装和引领。教育家要有热爱教育事业、胸怀天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是激励教育家不断前行、追求真理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这金秋九月的收获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40个教师节,我深感荣幸成为一名大学涉农教师,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强调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作为涉农教师,我们首先要具备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田间实地指导,从而以新的专业技术发展理念培养我国植保科技人才。其次,我们要培养和引导学生具有知农、爱农、兴农的“三农”情怀,通过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启迪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于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伟大事业中。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得到了充实。印象最深的是,我曾经指导一个学生近8年,从本科SRT(大学生研究训练)到毕业论文设计,再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她获得过“江苏省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称号以及各种奖学金奖励,也发表过专业领域内的高水平论文。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她的成长和不断自我突破。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我们建立了彼此的信任,我很感谢她对我专业知识的认可,在她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总会第一时间来找我讨论寻找解决办法,这逐渐提高了她的自信心和专业素养。看到她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工作者的同时,我的内心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更加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不是靠个人,而是靠所有的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人简介:

孔亮,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海外)和江苏省特聘教授。主要围绕作物晚疫病开展病菌与作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工作,为晚疫病绿色防控和作物抗性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杰青等项目多项,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在Cell, Molecular Cell, Current Biology, Plant Cell和Curr. Opin Plant Bio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代表工作分别被Cell Host & Microbe、Molecular Cell、Trends in Plant Science、Science Signaling和JIPB等期刊专题评述。此外,以共同作者在Science、Nature Plants、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梁鑫源:用知识和热情,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辉煌时刻,恰逢第40个教师节,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身处南京农业大学,我们的工作则是将这份精神深深扎根于广袤的田野,用科技的力量滋养大地,用教育的智慧培育未来。

立足当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特殊历史使命,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去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在涉农领域,这更意味着我们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回望过去,两位前辈教师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第一位是袁隆平先生,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其教育事迹和主要贡献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史上。面对国家粮食短缺的严峻形势,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到农业学校任教,投身于水稻育种研究。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还成功研发并推广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有效缓解了中国的粮食危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位是陆大道院士,他虽未直接从事传统的教学工作,但通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和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悉心指导,为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传承了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他提出的“点-轴”理论和“T”字型空间战略,被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

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涉农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真谛。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教育家精神,践行新时代南农精神,用我的知识和热情去点亮更多学生的心灵之火,让他们在专业领域绽放光彩,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40年”辉煌篇章。

个人简介:

梁鑫源,博士,荷兰特文特大学ITC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人地关系演变及调控等,长期致力于探索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领域。主持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出版专著1部,研究生教材1部;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Land Use Policy、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成果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担任Land期刊客座编辑,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Agricultural System、Urban Climate等知名期刊审稿人。



吴雨:以推动农业发展和教育进步为使命

2024年4月入职南农金融学院,转眼已经快五个月了。这五个月来,随着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慢慢地对学校和学院都有了更多地了解。

首先,从一所财经类大学到一所农业类大学的转变,有很多共性,也有一些差异,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九年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将已有的积累与我校的特色进行结合,去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入职的五个月来,主要把自己的研究系统性地梳理了一遍,并结合我们学校的特色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逻辑体系,这使得自己未来对5-10年的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

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离不开学校、学院、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入校以来,获得了学校、学院、老师和同学们多方面的帮助,使我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作为一名新的南农人,更需要学习和践行好南农精神,始终以推动农业发展和教育进步为使命,要心怀学校以农为主的拓荒者情怀。以自己的研究为例,之前研究方向主要是家庭金融、银行信贷和小微企业,到了南农以后开始思考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放在一个场景中,尤其是服务三农方面。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逐步将家庭的共同富裕和城乡差距作为研究的总问题(家庭金融),以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家庭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作用机制,以普惠金融和银行信贷作为解决方案,将之前自己的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体系并放在了一个应用场景中。

展望未来工作,我相信在现在的岗位上,在学校和学院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持下,一定可以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个人简介:

吴雨,现任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长期聚焦家庭金融、银行信贷、小微企业领域研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统计研究》、《科研管理》、《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Economics Modeling》等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著图书5本,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2项,省人文社科2项,获第二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社科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川省级、成都市级人才。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