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有为 |“我们的40年”40周岁教师风采

2024-09-09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图片:

叶文武:扎根农业、服务农业是最充实有意义的成长收获

我出生在1984年,那年恰逢教师节设立。有幸一起走过40年,既见证了伟大祖国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成为了国家重视教育的受益者。2003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学习植物保护,10年后留校任教,从学习者到工作者,从学知识、长才干,到服务社会,成为大豆病虫害防控领域的一名大学教师、科研工作者。

在这段青春岁月里,扎根农业和服务农业是我觉得最充实而有意义的成长收获。200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江苏丹阳见识了漫天蝗虫危害玉米等作物的惨状,那是我第一次从作物受灾的震撼中、从老百姓无助时的诉求中深深感受到植物保护专业的社会使命。研究生学习阶段,经常跟随导师王源超教授到学校江浦农场和安徽省农亢农场等地了解大豆的生长和病虫发生情况。王老师指向田间成片死去的大豆苗说,国内研究大豆病虫害的人很少,但这很重要,我们要坚持做,慢一点没事,只有专注才能做好。2013年工作以后,我下田的次数更多了、范围更大了,哪里有大豆就奔赴哪里。大豆生产季多为酷暑天气,但田间高温炙烤的皮肉关并不算什么,更难的是心理关,尤其是早期实践经验不足,经常被老百姓问住,除了他们怀疑的眼神,最难受的是不能帮人家解决问题。然而,在亲身感受植保工作社会担当和导师提示坚持与专注的信念中,自己也在不断主动学习、实践成长。2022年,国家启动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植保在内大豆生产技术得到空前重视。我们团队多年研究形成的“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和“一拌一封一喷”技术模式等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和2023年主推技术、2024年重大引领性技术。近3年来,我被聘为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成员,受全国农技中心及10余省区部门技术委托30余次,线上线下培训30余万人次,得到《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20余次。作为一名教师,传承师道,立德树人,指导省、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5人次,获评学校优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个人简介:

叶文武,男,1984年生,2003年至201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期间受国家公派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联合培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植保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四青人才,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骨干,江苏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成员。长期聚焦我国大豆重大病害,开展演替成灾规律与监测防控技术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受全国农技中心及10余省区部门技术委托30余次。在NC、PNAS、JIPB和PLoS Pathogens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获授权发明专利9件、软件著作权1项,立项标准4项,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等重大技术8次,线上线下技术培训30余万人次,受《人民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或报道20余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指导省、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5人次,获评学校优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兼任JIA、Plants、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检疫等学术期刊编委,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省赛评委。



孙少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

在这个南京农业大学正式启用滨江新校区、开启南农新发展和新时代的九月,我们迎来了我国第40个教师节。而我,也迎来了自己的第40个生日。四十而立,时光如梭,恍然间发觉已是在南农工作的第13个年头。亲眼见证了这些年南农的发展,也是自己个人成长的缩影,满是感慨。

2012年,28岁的我,加入南农。初到南京,懵懂的从禄口机场到了西安门,又打车到了南农北门,远看道路尽头的主楼,带着憧憬开始了自己的新身份:教师。从被计财处老师喊着“回去找你导师签字”的哭笑不得,到笨拙模仿着填写教案和教学日历、准备课程PPT,我努力让自己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承担的本科课程课时不多,但每一课时我尽量讲解得生动幽默,与学生打成一片,保证课程氛围活跃轻松,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全员认真听课;讲解知识点时结合国内外学者和自己学院老师的研究,延展出具体的研究事例,让课程知识与现实碰撞,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就在身边。为了让学生了解科研、激发科研兴趣,我在教授开放课程上讲解自己和领域的最新成果、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先驱,激发学生对国家和学校学院的荣誉感;通过SRT和毕业设计为他们设计力所能及的独立课题,结合个人志向和意愿量身定制,为他们未来出谋划策。所带的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省级SRT多项,发表了第一作者SCI论文多篇,获得了挑战杯国家级奖项、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等,为他们积累了科研经历和成果。他们绝大部分前往中科院、清华、复旦、浙大、厦大等高校读研,还有多名学生留在自己实验室,自己也获得了校优秀教师荣誉。

对待研究生,我努力做有温度的导师,与学生做朋友。我一直认为,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及学术成果的追逐。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课题的统筹规划、在完成课题过程中所需要的严谨的做事态度、清晰的逻辑、坚强拼搏的心态,这些才是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最宝贵的财富。我一直强调让他们做思考者,而不是导师的执行者。今年是我培养的第十批毕业研究生,已有30多名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荣誉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一直坚信,作为老师,一句简单的鼓励、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深知自己的重任,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多交朋友,引路前行。

个人简介:

孙少琛,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2012年博士毕业于韩国忠北国立大学,研究方向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环境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在EMBORep、AdvSci、eLife、Developmen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 论文110多篇,IF>10的7篇,单篇最高引用160多次,12篇研究论文当选为封面文章,在Cell Cycle等获得编辑和同行专家特邀评论、研究成果被多本英文著作收录并介绍,并在Hum Reprod Update、Biol Reprod发表综述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2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中国生殖生物学会青年科技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南京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并在世界生殖大会WCRB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10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课题。FrontCell Dev Biol栏目主编、PeerJ、Genes等4种SCI杂志学术编辑,J Anim Sci Biotech、生物技术通报杂志编委,EMBO J、Development等80多种SCI国际期刊审稿人。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会理事。



胡冰:在践行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成长

本人始终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践行教书育人中与同学们共同成长。本科生班主任是从新生入学之初直至大四毕业,和同学们接触最为密切的人,能够深入到同学们当中,践行教书育人。本人在担任生物工程122班和162班班主任期间,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开始,关心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体活动,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团结班级同学,形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带班级涌现出了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获得者在内的优秀同学们。

在课程教学中,本人通过引入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进步事件和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对同学们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引导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加强品德修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深入企业实践和全英文课程建设,让同学们增长知识见识、磨练意志品质、增强综合素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服务学校的国际化教学工作。2015年,当我得知要为2名来自南非的本科生讲授《机械基础》课程时,我制作了全英文的课件,并且进行全英文授课,受到了学生的由衷好评。

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本人注重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注重与同学们进行包括学业、科研、生活、情绪等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疏导工作压力、调整看问题的视角、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方面,本人注重引导同学们进行原创性思维、鼓励同学们勤于动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面对先前的研究工作均认为食物多酚类物质会抑制蛋白质纤维形成,或者破坏成型的蛋白质纤维。本人带领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另辟蹊径,首次协同了蛋白质纤维的结构特征与多酚的独特粘附和堆叠性能,形成“多酚-蛋白”超分子,在空间多重自组装成立体高级结构,建立了新的食品小分子活性物质的高效包埋、增溶、稳态化和经口肠道输送方式,构建了靶向调控微生物,促进肠道健康的精准营养调控策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本人将不忘一名教师的初心,在教书育人中继续与同学们共同成长。

个人简介:

胡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学术骨干,食品科技学院副院长。入选了国家“四青”人才、江苏省杰青、江苏省优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从事基于纳米技术的未来食品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2018,2020,2024)、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Communications、Biomaterials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4篇被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入选了2021、2022年度《全球2%顶尖科学家》,担任Food Biomacromolecules杂志编委、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杂志青年编委,担任江苏省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负责人,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双聘研究员,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获得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23年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论文,第六届江苏省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3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