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炙热 |“我们的40年”入学40周年并留校工作教师风采

2024-09-09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 图片:

王春明:春风化雨,责任与使命同行

教师节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日子,不断提醒我们反思教育的意义和教师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与方法,更是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高校的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回首半生,在教学与科研的岗位兢兢业业二十余载,流过汗水也收获了喜悦。往昔的光影在我脑海中闪现,让我感慨万千,日夜思索。仍然清晰地记得2012年我刚回国,遇到的第一个学生,面对着他那张笑脸和那一双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那一刻,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培养人才的使命。从点滴做起,引物设计、PCR扩增、基因组建库与测序等等,我慢慢的带领他走进科研的殿堂,让他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和意义。教学与科研是漫长的过程,不知有多少个日夜与学生一起探讨课题,也数不清有多少个奔波的日子,和同学们一起到南京、连云港、河北、海南等基地观察水稻的长势和记录性状。

教书育人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教师本身需要不断的学习,紧跟科研与教学的前沿,不断地去创新和挑战自我。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疲惫和迷茫,但每当想起培养的学生中巫威、唐伟杰、余珺等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分别获得校长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国家奖学金等一系列成果和荣誉的时候,看到他们走上心仪工作岗位,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变得值得。

正逢第40个教师节之际,我想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应该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嘱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继续秉持教育家精神,用爱与知识滋养每一个心灵,助力学生成就更美好的未来,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个人简介:

王春明,先后任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和高级研究员(Manager)。曾赴美国、日本、瑞士、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从事水稻等作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组选择研究。2012年6月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人才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双创”教授。



宗良纲:我的40年——知行合一,文理融通

光阴似箭,从我1984年考入南农攻读研究生至今,已整整四十年。1987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在资源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回顾自己教书育人的经历,很多情景仍历历在目,深有感悟。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文理融通”,是我一直为之努力的,其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1999年我发起“秦淮环保行”,创新实践教育,拓展第二课堂。时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我承担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学》等专业课程。我时常思考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该如何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深深体会到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那时秦淮河水环境污染一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以资环学院本科生为主要参加对象的“秦淮环保行”社会实践活动,从制定实践方案开始,指导学生们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对秦淮河不同河段实地采样调查,到实验室分析,最后进行数据整理,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增强了环境工程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该活动延续至今,目前也是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保护母亲河奖等诸多荣誉。

2012年秋开始,我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陶艺欣赏》选修课,并创建“紫砂艺坊”沉浸式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陶艺欣赏》备受学生欢迎,除了介绍基本的陶瓷文化知识,还重点结合非遗紫砂制作技艺,介绍其发展历史、工艺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同时,创新体验教学环节,尝试素质教育与思政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长期在紫砂艺坊手把手地教同学们学做紫砂壶、紫砂印章以及各式文创,并通过自己创作的大量作品,包括世界农业奖紫砂奖杯、卧虎藏龙钟山鼎紫砂壶、紫砂自在鱼(自我少一点,自在多一点;少一点自我,多一点自在)和两山理论紫砂印章等来浸润学生,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以校训与大家共勉:诚朴勤仁融文理,春夏秋冬合知行!

个人简介:

1960年11月生,江苏宜兴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曾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从事环境土壤学、有机农业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承担本科生专业课《环境学》、《环境土壤学》,选修课《陶艺欣赏》和研究生《环境科学研究法》等课程,主编出版了《环境管理学》和《紫砂陶艺欣赏与创作》教材。先后被评为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和最受大学生喜爱的老师等。

教学科研之余,长期潜心研究和创制紫砂印章及紫砂文创,其艺术介绍被收录于《当代中国紫砂图典》、《中国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和《中日美术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理事和蜀山印社常务理事。2024年被中国紫砂博物馆聘为陶瓷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渠慎春:面向农业生产问题、面向科技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回首往事,1988年6月我作为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一员,怀揣着振兴家乡、促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梦想,打起行囊意气风发的踏上了回乡之路,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果品产业基地县——丰县农业科技推广战线的新生力量。期间,经历过“到果园后,在学校学习的一身武艺但无从下手的迷茫”,再到农民不信任的眼光的痛苦,才知道农业技术不是仅靠书本知识就能掌握的一门科学,必须要把书本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所学的知识落地生根的。于是,我迅速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虚心向家乡有经验的果农学习,用学校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他们在果园管理技术措施,与他们成为朋友。同时,一有时间就去果园调查各种技术措施的树体反应。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我慢慢的成为了他们的老师,出现在各地农业技术培训班上,也获得了农民的信赖。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我觉得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仅靠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改变技术推广模式。于是我承包了1个集体果园,亲自示范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建立起一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新型果树技术推广模式,以实际行动带动了果业的快速发展。

2005年6月,我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并有幸成为母校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深知“农业是国之根本,教书育人是学校之根本”。为了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详细的总结了前面工作过程中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农业企业发展情况及趋势等,把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时与同学们互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每次上完课都会有许多同学提出问题,我总是耐心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到目前为止,我教过的学生有10余名已经成为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负责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窗口。

个人简介:

渠慎春,男,1965年1月生,江苏丰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向真:践行教育家精神与南农风采

1984年9月,我怀揣着梦想踏入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开启了人生的重要旅程。如今,四十载岁月匆匆而过,正逢第 40 个教师节,回顾过往,感慨万千。

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如明灯照亮我的前行之路。教育家精神,是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是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对学生的无尽关爱。在南农的岁月里,我深刻体会到这种精神的力量。

作为一名兽医专业教师,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兽医专业不仅关乎动物的健康,更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躬耕讲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专业素养的兽医人才。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知识的传递,也是一次对生命的敬畏。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让他们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积累临床诊疗经验。同时,我们也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新时代南农精神,是“诚、朴、勤、仁”,是勤奋、求实、创新、奉献。我要继续践行这种精神,在临床兽医专业领域不断探索,为推动畜牧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我们的热情和汗水,孕育桃李,让更多的学生在南农这片沃土里茁壮成长。

四十载,岁月炙热。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岗位,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新时代南农精神,展现南农教师的时代风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兽医专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个人简介:

沈向真,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科感染、瘤胃异常代谢对反刍动物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多次到英国阿伯丁大学Rowett 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德国农畜生物学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动物科学系访问与合作研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兽医协会牛羊兽医分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国家优质乳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南京农业大学反刍动物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二级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二级课题、教育部“促进与美大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农业部中德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以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等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获得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19、2022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获得农业农村部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2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