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院士的“梨”想:梨子“大家族”多添丁

时间:2024-07-23浏览:81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实习生 孔佳琦

“糖度12度,口感细腻,这两天可以采摘了。”梨园里,张绍铃院士汗流浃背,穿梭于各类梨树间,带着学生观察果子的生长情况。炎炎夏日,豆大的汗珠挡不住他的喜悦。

七八月份梨子迎来丰收,梨园正是最忙碌的时节。每隔两三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就要来到南农大湖熟梨科技小院的梨园,带着学生“看望”他的“梨宝贝”。昨天,记者跟随“梨”院士张绍铃来到飘香的梨园。

“这个品种不套袋,虽然果面有锈斑不好看,但风味更好,糖度会提高0.5到1度。”张绍铃和学生们头戴草帽,高温酷暑并不能阻挡他们的科研热情。

“来,感受一下,这几种梨的糖度、细腻度、水分含量。”在一片挂果较多的梨树下,张绍铃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当场摘下梨切开,分给学生们品尝。“这个梨的糖度12度,这个是10.5度……”现场,张绍铃几乎能精准报出每种梨的糖度。

梨园里,学生们一边吃梨,一边认真做笔记。他们都是张绍铃梨研究团队的成员,目前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跟着张绍铃来到田间地头,他们表示收获非常大。南农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李美说:“我研究的是石细胞,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梨口感的。本来有一些疑惑,今天听张院士一讲解豁然开朗。”李美的科研课题要求她经常到梨园采摘样品,“我们没有节假日,更没有寒暑假,生活节奏完全是由梨决定的。”

表面上看,这里和普通梨园没有区别,实际上,这里可是梨的“百宝箱”。这片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106亩的梨园,是张绍铃院士团队的种质宝库,收集保存了来自国内外的1450多份梨种质资源,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梨种质数量最多的种质资源库。

“真是大开眼界,原来这也是梨?”眼前这座梨树“大观园”里,各种各样的梨陆续进入挂果期,看着树上一串串黄豆大小的果子,记者不禁发出了疑问。“这个是豆梨,它是中国最小的梨,栽培目的并不是食用。”张院士抬起面前梨树的枝叶解释,这一品种是野生梨,虽然果实很小,但是适应性好,抗高温高湿、耐瘠薄土壤,不容易生病,因此被用作砧木,用于新品种的嫁接与栽培。

梨树上竟然结出了“红苹果”?南农大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宁霞”让记者眼前一亮。记者看到,不同于常见梨的绿色或黄色外皮,“宁霞”的外皮竟在绿色上泛着一层淡淡的红色。张院士说,“宁霞”是由日本的“丰水”和中国的“满天红”杂交育成,8月底成熟时,果皮会呈现如同天边云霞一般的红晕,仿佛红苹果。

清甜无“砂粒”,饱满不硌牙——这种名为“夏露”的梨,也是南农大近几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果实圆溜溜的,个大、青翠漂亮。张绍铃说,这个品种口感生脆,肉质细腻、多汁。糖度适中,对不喜甜的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张绍铃从1983年开始研究梨,至今40余年了。“我这辈子就专注做了一件事——梨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中国的梨更好吃更易种。”这些年来,张绍铃和他的团队一直践行着这个初心。2012年,他们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不仅明晰了梨家族的“亲属关系”,也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近年来团队的育种工作也取得快速突破,梨子大家族陆续添丁——除了“宁霞”“夏露”之外,还有多汁脆爽的“夏清”,脆嫩清甜的“宁早蜜”“宁酥蜜”等,各具特色。

“目前我国梨研究的部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兴农的‘梨’想已经初步实现,‘梨园梦’正在路上!”张绍铃说。

【南京日报】三伏天梨子迎丰收,探访中国梨种质数量最多的南农大梨园——院士的“梨”想:梨子“大家族”多添丁

原文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4-07/23/content_54_163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