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端午节,农学生和院士一起插秧

2024-06-10 来源:宣传部 作者:新京报 周怀宗 图片:

引言:师生们插秧的水稻实验基地占地约500亩,主要用于水稻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水稻重要性状的鉴定、优异育种材料的创制等。

看龙舟、吃粽子、在郊野中踏青,在山水里徜徉……这个端午小长假,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但在南京,有一群农学生,选择和他们的老师一起,走进农田,踩着泥浆,种下一块稻田,等待收获的那一天。

端午小长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师生们在田间插秧。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种田的“00后”,和院士一起播种

6月8日,位于南京江宁淳化街道的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和150多位研究生一起,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手插秧苗。

拉好线的水田里,十几名师生并排站立,绳子两端的师生拉紧绳子,绳子上做好了一定距离的标志,师生们分行、等距地把一株株秧苗插在对应的标志下方。

出生于2000年的唐诚,是插秧的学生之一,他是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一的学生,但已经是第二年和院士一起插秧。

与广袤稻田的规模化、机械化插秧不同,师生们在田里插上的是用于育种的实验材料,1亩稻田一般就有将近2万株的材料。

唐诚说,每年都要种两季,一季在南京,一季在海南,每年4、5月份,海南的水稻成熟,他们就会带着种子回到南京继续种植,到10月份左右,南京的水稻成熟,他们又会带着种子奔赴海南。

万建民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益华介绍,从5月上旬开始,师生们就开始播种忙活了。到了6月的插秧,是集体大作战,从拔秧、装秧、排秧、插秧,每个流程都有明确的分工。

插秧现场会分成许多不同的小组,团队老师各自带着一队研究生,男生负责对体力要求较高的装秧、运秧、排秧、拉绳,女生则负责相对细致的带牌拔秧、看秧工作。

农忙季节,每天要忙9个小时左右,午餐也是师生自己买菜自己做,大家围坐一起吃桌餐。

农忙季节,师生们每天要在田间劳动9个小时左右。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水稻的身份证,背后的十年一剑

1亩地2万份材料,但最终真正能够用来继续选育的,只有很少。“一季能选中一两个理想的品种,就算是很幸运了。”团队高级实验师刘喜说,未来的几个月中,育种家们将会在一方方稻田里选“美”、选“强”、选“个性”,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

插好秧的田块中,学生们会为每一簇水稻插上一块小牌子。刘喜介绍,小牌子相当于身份证,编号代表着水稻品系,一扫牌子上的二维码,就能跳转到团队的数据中心,实时显示这一品系的亲本来源、经过了几代繁育、每一代的性状如何。

“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至少要花上10年。”王益华介绍,“选亲本杂交、群体分离、选单株、小区测试直至品种审定,这一系列过程下来,要花上10年。”

10年一种是育种的常态,在育种家眼中,良种都是一级一级“考”出来的。团队成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江玲介绍,经过田间的选择,首先要进行测产,产量符合要求的材料,还要进行“考”种,就是测定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计算结实率,进行米质检测,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理化品质等,各方面符合要求的,还要进行食味品尝、病虫害的鉴定等。只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且食味佳的材料,才能申报区域试验。

在育种家眼中,良种都是一级一级“考”出来的。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万建民院士团队育成的“宁香粳9号”,就是从实验田的万份株系中,万里挑一、十年一剑、历经“考”验,选育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该品种不仅获得食味品质鉴评专家认可,连续摘得全国优质食味粳稻金奖,而且产量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通过近年来的示范推广,获得了企业、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目前该品种已经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名录,成为江苏、安徽、贵州等省份的主导品种。万建民介绍,近5年“宁香粳9号”的示范推广,已初步建立了“育种-栽培-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密切配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团队致力打通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堵点,推动创新、人才、产业要素迈向深度融合。

学问在田地中,做真正有用的研究

每年的插秧季节,万建民和团队的科研人员,都要带着学生们下田插秧,这是万建民院士团队的“保留曲目”。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的播种、插秧季,万建民院士都会来到基地,带着团队的师生们,一同完成这场烈日下的“精细作战”。

对团队来说,学会插秧,是做好科研的入门级农活。遗传育种实验要求极为精确,秧苗插得稍有闪失,就会造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巨大偏差,“做水稻研究,一定要到田间去,一定要紧跟生产实际。”这是万建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他认为,农业科研,一定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破解真正的科学问题,做有需求、能落地的研究。

做水稻研究,一定要到田间去,这是万建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南京农业大学供图

据介绍,师生们插秧的水稻实验基地占地约500亩,主要用于水稻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水稻重要性状的鉴定、优异育种材料的创制等。这里是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水稻育种基地,也是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实验基地。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表示,南京农业大学一直在鼓励广大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主动扛起“强国建设、舍我其谁”的时代使命,真正把科技力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氛围、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依托大团队大项目方面推动协同攻关,保障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潜心探索科学世界、勇于攀登科研高峰。

据了解,多年以来,万建民院士团队围绕水稻的抗性、品质、氮高效利用、耐盐碱水稻品种挖掘等,不仅产出了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串联起水稻育种的上、中、下游。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新京报】端午节,农学生和院士一起插秧

原文链接: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8016794129202.html?shareuser=156957615812040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俞佳宁

编辑:裴古丽

阅读次数: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