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农大水稻基地院士师生齐上阵、赶“端秧”、实验忙

2024-06-09 来源:宣传部 作者:许天颖 赵广欣 王璐 胡潇 图片:

装秧、运秧、排秧、拉绳……6月8日,在位于南京江宁淳化街道的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正带着150多位研究生们,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手插秧苗。

与广袤稻田的规模化、机械化插秧不同,师生们在田里插上的是用于育种的实验材料,一亩一方的稻田一般就有将近2万株的材料。

“2万份材料中能选中一两个理想的品种就算是幸运的了,”团队高级实验师刘喜介绍,育种家的目标就是在一方方稻田里选“美”、选“强”、选“个性”,一代接着一代,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可谓是“万里挑一”。

农家五月无闲人,割谷插秧两头忙。端午,又称端阳,正值南方地区的农忙插秧季,民间也有“端秧节”的说法。据团队王益华教授介绍,从5月上旬开始,师生们就开始播种忙活了,到了6月的两次插秧是集体大作战,从拔秧、装秧、排秧、插秧,每个流程都有明确的分工。在拉好线的水田里,十几名师生并排站立,绳子两端的师生拉紧绳子,绳子上做好了一定距离的标志,师生们分行、等距地把一株株秧苗插在对应的标志下方。

水稻也有“身份证”,扫码链接“家族谱系”

在插好秧的田块,每一撮秧苗背后都插着一块小牌子。

“这个小牌子就相当于一个身份证号,”据刘喜介绍,编号代表着水稻品系,一扫牌子上的二维码就能链接到团队的数据中心,实时显示这一品系的亲本来源、经过了几代繁育、每一代的性状如何。

“1个优良品种的培育至少要花上10年。”王益华介绍,选亲本杂交、群体分离、选单株、小区测试、直至品种审定,这一系列过程下来,要花上10年。

F1代结出的种子会参与下一轮播种,结出F2代种子,F2代种子也会在下一个秋天结出F3代种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交,杂合的水稻会逐渐趋于纯合,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水稻品种会被留在地里,只有那 些暂时符合条件的水稻才会被收割,因此每年秋天来到基地,便能看到这样参差不齐的“水稻迷宫”。

长江中下游的水稻种植区延续着一年一熟的耕作模式,每代种子的繁殖都要经历一年的时间,要让实验的品种性状稳定,至少要花费五六年的时间。

为了加快育种周期,每年冬天,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就像候鸟一般,带着秋天收获的种子来到位于海南的南繁基地播种下一个世代的水稻,待海南的水稻成熟后,再将其带回南京繁殖下一代种子,周而复始,年年不断,运气好的话,能够缩短一半的育种时间。

种子也要“高考”,历经“考”验才是优良品种

十年一种是育种的常态,在育种家眼中,良种可都是一级一级“考”出来的。

据团队江玲教授介绍,经过田间的选择,首先要进行测产,产量符合要求的材料,还要进行“考”种,就是测定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计算结实率,还要进行米质检测,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理化品质等,各方面符合要求的还要进行食味品尝,还要进行病虫害的鉴定,只有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且食味佳的材料才能申报区域试验。

“宁香粳9号”就是从实验田的万份株系中,万里挑一、十年一剑、历经“考”验,选育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该品种不仅获得食味品质鉴评专家认可,连续摘得全国优质食味粳稻金奖,同时,产量高,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通过近年来的示范推广,获得了企业、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中粮、益海嘉里等粮油龙头企业慕名而来,与种植户签约,进行订单式生产,目前该品种已经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名录,成为江苏、安徽、贵州等省份的主导品种。

万建民院士表示,近5年“宁香粳9号”的示范推广,已初步建立了“育种-栽培-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密切配合的新的推广模式,团队致力打通农业新质生产中的堵点,推动创新、人才、产业要素迈向深度融合。

院士躬耕田垄 连续24年田间地头治学问

为了给插秧做好准备,团队师生会提前来到基地,拔秧、装秧、严格按照材料编号顺序装框,接着将其运到田埂,按照事先排好的田图,拉线,排秧。

师生齐上阵、躬耕田垄上,这是万建民院士团队每年雷打不动的“保留曲目”,学会插秧,是在团队做好科研的入门级农活。遗传育种实验要求极为精确,秧苗插得稍有闪失,就会造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巨大偏差,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的播种、插秧季,万建民院士都会来到基地,手把手地带领团队下田,一同完成这场烈日下的“精细作战”。

据师生们回忆,这一“曲目”延续了24年,其间只有一年万院士出国访问没能参加,但即便如此,他也在线反复询问田间进展。

“做水稻研究,一定要到田间去,一定要紧跟生产实际。”万建民要求团队成员一定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破解真正的科学问题,做有需求、能落地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表示,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引导广大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主动扛起“强国建设、舍我其谁”的时代使命,切实回答“强国建设、南农何为”的时代命题,真正把科技力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表示,万建民院士团队是坐稳“冷板凳”、潜心搞科研的典范,学校将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氛围、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依托大团队大项目方面推动协同攻关,保障科研人员坐住坐稳“冷板凳”、潜心探索科学世界、勇于攀登科研高峰。

据了解,多年以来,万建民院士团队围绕水稻的抗性、品质、氮高效利用、耐盐碱水稻品种挖掘等,不仅产出了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串联起水稻育种的上、中、下游。

师生们插秧的南农大土桥水稻实验基地占地约500亩,主要用于水稻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水稻重要性状的鉴定、优异育种材料的创制等。这里是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的水稻育种基地,也是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实验基地。团队的27名教师,带领着包含硕、博士在内的150多位研究生,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40余项课题。(文:许天颖 赵广欣 王璐 图:胡潇)

【新华社】南农大水稻基地院士师生齐上阵、赶“端秧”、实验忙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050753?d=134d8e1&channel=weixin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王子睿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8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