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稻”装上“高产优质芯”

【南京日报】院士下田 “手插秧”, 试验田里育种忙

2024-06-09 来源:宣传部 作者:南京日报记者 李花 南京农业大学 许天颖 赵广欣 王璐 图片:

本报讯(记者 李花 通讯员 许天颖 赵广欣 王璐)端午正值南方地区农忙插秧季。6月8日,在位于江宁的南京农业大学土桥水稻实验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正带着150多名研究生手插秧苗。他们插的,都是“实验秧”。

田埂上,团队老师带着研究生在忙碌着,男生负责对体力要求较高的装秧、运秧、排秧、拉绳工作,女生则负责相对细致的带牌拔秧、看秧工作。

一亩一方的稻田一般有将近2万株不同品种的“实验秧”,每个品种插种多少要“按研所需”,所以无法进行机械化插秧。

为啥院士亲自下田插秧?万建民院士表示,遗传育种实验要求极为精确,秧苗插得稍有闪失,就会造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巨大偏差。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的播种、插秧季,万建民院士都会来到基地,带领团队下田,一同完成这场烈日下的“精细作战”。

在周围插好秧的田块,每一撮秧苗背后都插着一块小牌子,它就相当于一个身份证。团队高级实验师刘喜介绍,编号代表着水稻品系,一扫牌子上的二维码就能链接到团队的数据中心,实时显示这一品系的亲本来源、经过了几代繁育、每一代的性状如何等。

第一代结出的种子会参与下一轮播种,结出第二代种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交,杂合的水稻会逐渐趋于纯合。

刘喜告诉记者,育种家的目标就是在一方方稻田里选“美”、选“强”、选“个性”,一代接着一代,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也就是给“中国稻”装上“高产优质芯”。

据悉,1个优良品种的培育,至少要花上10年。南农已经培育出多个“超级稻”品种,其中,“宁香粳9号”就是从试验田的万份株系中选育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该品种摘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成为江苏、安徽、贵州等省份的主导品种。

【南京日报】院士下田 “手插秧”, 试验田里育种忙 原文链接:

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4-06/09/content_52_156263.htm


审核:许天颖 王璐

校对:王子睿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