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山东举行

2024-06-11 来源:农学院 作者:农学院 图片:

6月7日,南京农业大学“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山东汶上举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主委王修林,我校党委书记王春春、副校长朱艳出席会议。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各市县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社及种粮大户、企业代表等1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朱艳主持。

曹卫星表示,智慧麦作技术成果的落地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实践。曹卫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完善智慧农作技术体系,在天空地立体化感知、农作处方智能化决策、农田管理精确化作业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技术的实用化;二是加快智慧农作技术体系的示范应用,做好关键技术培训、智慧农场打造、成功案例总结三段式工作,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与示范应用综合成效;三是强化智慧农作发展合力,推进农信、农艺、农机的深度融合,形成共建、共享、共营的智慧农业产业生态与协同网络。用顶天新技术,创造出立地应用价值,为早日实现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农业新贡献。

王修林充分肯定了本次观摩会展示的技术与装备,他表示,智慧麦作技术的应用落地是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探索建成“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智慧服务”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生动诠释。王修林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探索出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是国家科技链、生产链、应用链深度融合的优秀成果,是推进新型创新平台的优秀典范,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打造了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样板,为推动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农业领域的示范。

王春春对汶上县农业强、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建设成绩表示赞扬,对智慧麦作现场观摩会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王春春指出,发展智慧农业是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有效途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服务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以智能化、数字化驱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升级的深度探索。王春春要求持续加强智慧麦作等新技术的宣传与应用,强化校地企合作,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新业态和新技术,为夯实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朱艳对会议承办单位的支持与安排以及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的创新发展建议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观摩会的举办,是进一步促进智慧麦作技术的示范应用,是加快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途径探索,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充实完善智慧麦作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应用性,推动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在不同生态区推广应用的普适性,为作物绿色、丰产、高效、智慧生产和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贡献力量。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开昌表示,本次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会的举办是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工作指示精神,端牢中国饭碗要求的有力举措,对小麦产能提升,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刘开昌指出,智慧麦作技术的创新应用是对“未来谁种地?”“如何提升农业种植效益?”的有力回答,号召各单位通力合作,携手推进“良种、良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汶上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海韵介绍了汶上县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本次智慧麦作技术应用现场观摩会展现了农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农情信息的立体化监测、栽培处方的定量化设计以及农田管理的精确化作业,是推动汶上县加快农业强县建设的有力举措,汶上县将以此为契机,推进产教协同联合共同体,为深入打造乡村振兴县级样板做出贡献。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指出小麦生产对于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小麦单产提高的挑战性,对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研究技术的系统性与实用性表示肯定,对近年来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作了赞扬。郭文善表示,今天现场会展示的麦田监测系统、变量处方设计、田间精确作业等是麦田智能化管理的有效诠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上,各位专家代表共同研讨交流。

观摩会现场,我校农学院副教授曹强、张小虎等详细介绍了数字麦田、麦情遥感监测、种肥水药智能决策、耕种管收精确作业、智慧麦作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并展示了作物长势监测仪、农田土壤剖面水分监测仪、高通量作物表型监测仪、农情智能监测站、智能无人收获机、智慧农作云服务等应用产品,表示未来将继续朝着技术准、成本低、适用性强的方向做好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在国家农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重点围绕智慧农作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在农信、农艺、农机深度融合方面持续发力,集成研发的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小麦绿色智慧施肥技术、水稻全程绿色智慧施肥技术、水稻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等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十大引领性技术和农业主推技术。

审核:吴峰 赵烨烨

校对:胡晓璐

编辑:谷雨

阅读次数:2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