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曾经的洪水走廊变成“人间天堂” 兴化垛田到底有何魅力?

时间:2024-06-07浏览:108

“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这句诗描绘的是我国兴化垛田万亩油菜花海的美景。很难想象,如今的赏花圣地,竟是数百年前,华夏先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孕育出的一种独特农业地貌。建在沼泽地基础上的“垛状”小块农田和立体生态系统,蕴含怎样的智慧,才能入选两项世界级遗产?今天的《文化中国行·山水间的生态智慧》,我们就去江苏省兴化垛田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撑着小船去种田,这是江苏兴化垛田街道的村民们一直保存的一种原始的农耕方式,兴化先民们为了开垦荒地、抵御洪涝灾害,从原来的湖荡沼泽中积土成丘,垒土成田,形成了一条条形状不同,大小各一的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地,但是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四面环水,为的就是方便船只进入进行种植。这样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典范。

兴化,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里下河平原腹地,是江苏省海拔最低的“锅底洼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时,就曾在外围修筑“范公堤”挡住海水倒灌。后来,黄河夺淮入海,兴化地区水灾泛滥,沦为“洪水走廊”。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卢勇:现在有据可查的垛田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在这样非常不利的环境里面,当地的老百姓没有放弃,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积极选择跟这种不利的环境作斗争。开始向水要地,堆土成垛,择高向上,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类型。

向下挖出网状深沟,向上堆出“垛”状高田,同样的土量、换个位置,就能将原本都在水下的地面,变成一高一低的垛田与河道,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

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东旺村村民 杨忙女:最高的有竹竿这么高,三米左右。过去没有大堤,没有闸,经常淹。所以 以前就是大垛子,防洪涝。

垛上种蔬菜,垛下养鱼虾蟹。垛田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而垛田之间的河道,除了能走船还能用来排水和灌溉。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这就是当地人口中说的三档槽,也就是三级取水口,当时为了防洪,垛田的高度比现在还要高出来将近两米,这个三级取水口就需要三个人配合,用我手中的戽水瓢从河道中取水舀到不同高度的分水槽,再经过地表的沟渠流到地表中央,既方便灌溉也便于排涝,尽显先民智慧。

如今,这些独特的小块“垛田”散落在密集的河网中,“万垛耸立、千河纵横”,好像大地上“鬼斧神工”的天然油画。垛田这种奇特的农田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式,在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又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兴化垛田:走向世界的“土”秘诀

不得不佩服,古人利用水土的方式真的充满了想象和勇气!兴化垛田里的农耕智慧,至今仍在不断积累,长出不少具有国家地理标志的优良农产品。

在被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垛田街道杨家荡村,68岁的韩兴和现在是村里少数会罱泥的人。罱泥是垛田上独有的农活儿,农民拿着巨大的竹夹从河底夹起淤泥,先倒入船舱内,再浇到垛田地面上。以前没有化肥的年代,罱上来的河泥就是四里八乡的农户们都羡慕的好肥料。

江苏省兴化市垛田街道杨荡村村民 韩兴和:我们爸爸爷爷也是,都是跟他们学的。正常的一年罱一次,如果一季罱一次更好,有营养,比化肥好,能改良土壤,保护土地,不让原来土地泥土流失。

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东旺村村民 杨忙女:五谷的仙丹,不管你什么化肥,还是没有这个肥料好。

村民们说,河底的淤泥,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所以垛田上种出的香葱、龙香芋等蔬菜品质独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现在是垛田香葱收获的季节,这里的葱相当特别,秘诀就在这个土里,这个土是从旁边的河道里起的淤泥,长期覆盖形成的一种土,因为营养丰富,所以这里长出来的葱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也因此垛田香葱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出口到日韩等很多国家,现在因为有新的科技加持,这颗小葱在接下来的48小时之内,将会迎来一场华丽的蜕变之旅。

香葱被运输到当地的加工厂后,经过洗、理、切、分拣装盘,然后就开始了高科技的 “蜕变”之旅。工人先把香葱放入冷库冷冻数小时,然后立即抽真空“升华”干燥,经过48小时左右的一系列工序后,一颗香葱就变成了脱水蔬菜。留学回国创业的王一盛告诉我们,与过去使用的热风干燥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不仅让垛田香葱最大程度锁鲜,价格也比过去增加了五六倍。

创业企业负责人 王一盛:我们确实也试验过,把我们的兴化香葱移栽到其他地方,但是确实没有了这个独特的香味。不管韩国市场还是欧美市场只认我们兴化香葱这种独特的味道。我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地技术迭代,让世界更多的地方,能够享用兴化垛田香葱这个独特的香味。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卢勇:兴化的先民通过有意识的选育和栽培,在这样一个很特殊的低洼的水乡地带,孕育了像包括垛田香葱、兴化青虾、红膏蟹、螃蟹等9个独特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我们今天能够品尝到诸多美食,能够让这个地方成为支撑淮扬菜的重要食材基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是当地百姓智慧彰显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

特色农林 成为兴化地区的“绿肺”

以往,因为地块零散,四周环水,垛田只能靠人工种植。我们常见的农业机械都只能望“垛”兴叹。可最近几年,这个“老黄历”要翻篇了。

总体央视记者 周培培:我现在在江苏兴化的千垛镇,从这个地名就可以猜到这里有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现在的垛田的万亩金黄,人们收获菜籽正忙,垛田之间河面上穿梭的除了传统的农用小船之外,还有一些大船运来了机器帮忙。

这些年,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能罱泥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村民只能改用化肥。为了保护垛田,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当地开始尝试用水陆两用的挖掘机代替人工罱泥,不仅能增加土地肥力,还能给河道清淤,让河道的水活起来,改善水质,提升环境质量。

兴化垛田特色农业系统,除了农业、水产系统,还有林业系统,成为兴化地区的“绿肺”、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和碳的储存库。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在兴化,垛田不仅仅是用来种庄稼,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将近40年前还是一片芦苇荡,而现在树木成林,并且在最近这两三年,经过环境治理,越来越多的林栖鸟在这里安了家。

水上森林景区工作人员 魏礼传:从50多种,现在发展到100多种,然后从以前的几万只,现在发展已经产生了十几万只,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鹭、灰鹭,黄头鹭。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水清鹭白如画里,稻黄蟹肥香万家。现在,这里已经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在册鸟类超过200种,光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6种。当地专门制定****和专项保护规划,在垛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所有工业项目。曾经浊浪滔天的洪水走廊,今天俨然已是梦里水乡的人间天堂。今天的兴化垛田里,不仅有四季风景美如画、也有保护利用两相宜,更有中华农耕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吴睿 李琦龙 王昭顺 杨伟东)


【媒体南农】曾经的洪水走廊变成“人间天堂” 兴化垛田到底有何魅力?

原文链接: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0422926407944724875&t=1717664628037&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C8104B56-EA0F-46E4-8FB1-C321543724FC_739364313671&share_to=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