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南京日报】南农大“研究生实践基地”汇聚产教融合新质动能

2024-05-20 来源:宣传部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王敏 楠秾宣 南京日报:李花 图片:

“你们看,这块地是借鉴了韩国的梨树栽培方法,树形呈现Y型,不仅有利于两侧枝条部分的采光通风,还方便后期的人工采摘收。”

5月16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湖熟梨科技小院的梨园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正在和研究生们讲述梨的栽培技巧。

张绍铃院士(中)在给学生讲述梨的栽培技术。

张绍铃院士(中)在给学生讲述梨的栽培技术

这片位于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的106亩梨产业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张绍铃院士团队的种质宝库,保存了收集自13个国家的1450多份梨种质资源,也是一片实践教学、科研落地的研究生培养宝地。前来观摩学习的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交流大会的学员们对眼前这片梨树“大观园”里的种质展示、栽培模式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等赞不绝口。

“我们的这些生产栽培方式全部来自产业一线,搞科研就是要真正解决产业问题、对产业发展有帮助,要让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真正在百姓那儿推广开。” 张绍铃院士一边介绍,一边讲述自己对于科研的理解。

研究生实践基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师生、农民经常集聚梨园,相互取经,共商农事。”张绍铃院士介绍,研究生们春天会进行树形调整、授粉疏果;夏天进行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秋天采收果实、补充施肥;冬天修剪整枝、整理清园。

“我们在基地做实验的时候,经常有周边农户上门‘问诊’。”张绍铃院士团队博士生严鑫是科技小院的驻点学生,种植户是小院的常客。“比如,有农民诉说他们的烦恼:现在的梨很甜,但总觉得有点沙,不够细腻丝滑。”严鑫说,确实是这样,因为梨果里含有“石细胞”,目前科研团队已经发现了石细胞形成与发育机制以及关键遗传点。“这段时间,我和伙伴们正在进行实验,在小梨上喷洒处理液,希望我们能培育出口感更优的梨。”

严鑫在梨园。

严鑫在梨园

记者了解到,张绍铃院士团队率先研制出“梨树液体授粉”新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将授粉效率提升90多倍;筛选出梨树高效疏果剂,有效缓解农忙时节用工难的问题。此外,团队还研发出梨树“3+1”、倒“个”形新树形,果实脱萼等系列新模式、新技术,为农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郭世伟教授.

郭世伟教授

“你看,我们培育的秧苗长势多好!”江苏如皋水稻研究生基地首席专家、南农大郭世伟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团队针对江苏省水稻种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地力综合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的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创新技术与应用体系,比如“磷壮秧技术”,这个技术让秧苗从小就“体质强”,在生长过程中“少生病”,增产20%-30%。“如今,这个技术不仅在如皋推广,去年也在云南大理得到了推广”。

把课堂搬到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我是研究生阶段就到小院了,这几年与梨树亲密接触,与种植户直接对话,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书本。在收获各种实验惊喜的同时,也感慨肩上的责任重大。”严鑫博士坦言,这些年,自己成长很多。如何帮助村民种地、解决种田难题?如何赢得信任让农民跟着自己干?这些,都是实际的困难,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管志勇教授.

管志勇教授

“研究生越来越多,课题从哪里来?去基地待一段时间就有了,我们发现,扎根越深,课题越精彩。”南农大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管志勇教授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生基地建立在企业,学生和企业相互赋能,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产业越做越大。“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扎根一线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综合能力更强。”管志勇说。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生们通过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等,这样的成就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生兴农报国的行动自觉,让更多的学生留在农村、热爱农村、振兴农村。”张绍铃院士说。

高校、政府、产业打好组合拳,为乡村振兴赋能

“育才兴农、科创引领、服务振兴”。在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这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们表示,想要科技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高校、政府、企业要打好组合拳。

据了解,南京农业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现累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47家,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64家,科技小院10家。其中,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2个、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1个、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3家。

南农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维春.

南农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维春

“大学、政府和产业之间紧密协作的创新合作模式代表了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能够激发出1+1>2的协同效应。”南农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董维春教授表示,南京农业大学正通过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多种模式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实现科技下乡和产教融合方式的创新,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做示范汇聚科技、人才与产业的新质动能。

通讯员 王敏 楠秾宣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图片由学校提供

原文链接:

http://m.zjsnews.cn/news/6709097872567113827


审核:王璐 许天颖

校对:俞佳宁

编辑:裴古丽

阅读次数: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