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大学与大地丨“小院”里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2024-05-06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王璐 赵烨烨 李花 张丹 图片: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亲切回信,勉励同学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总书记的回信,激励着高校师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师生牢记殷殷嘱托、书写强农答卷,依托学校搭建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在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淬炼青春、贡献力量。回信一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这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让青春与智慧在奋斗中闪光的故事。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二届“最美科技小院”评选结果揭晓,江苏3家科技小院榜上有名,其中,就有2家小院来自南京农业大学。

“这次上榜的是泰兴萝卜小院和溧阳白茶小院,加上首届获奖的如皋黑塌菜小院,南农已有3家小院相继获评了‘最美科技小院’。”据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巨友介绍,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持续推进科技小院工作,目前已有10家科技小院获得国家三部门支持建设,涵盖水稻、大豆、梨、黑塌菜、萝卜、茶、菊花、棉花等8大类作物品种。科技小院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优势学科,以研究生实践课题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实时转化,推动当地农业特色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

“小院”不大,似点点繁星,镶嵌在广袤的乡村沃土;“小院”不小,在蔬果飘香好“丰”景和乡亲们洋溢的笑容背后,是南农师生扎根田野、接续奋斗的“大梦想”,更是挥洒青春、在乡村振兴中书写的“大文章”。

“炭”路先锋让“芝山”变“金山”

“胜男,景嵩,你俩要注意喷洒的频率,让茶树们均匀吸收……”4月底,溧水芝山村的茶园里,春茶采集已经结束,年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新一季的研究。他们正在给修剪过后的茶树喷洒他们研制的炭基营养液,希望下一季有更好的结果。

这群年轻人,正是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潘根兴教授团队的研究生们。这些年来,在芝山村,一批又一批师生将青春热血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形成“专业教师+博硕士人才团+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成为扎根乡村的“新农人”。

“就像辛苦了一段时间的人,需要喝点茶和咖啡休整,然后再起航。希望我们配制的营养液符和它们的口味。”杨胜男、覃景嵩和王源哲是潘根兴教授团队的研究生,她们已经在芝山村“驻村”2个多月,除了书本学业,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在田间地头采集、实验、观察。记者到来时,他们正在给茶树喷洒炭基营养液。

“你看,这是我们之前的试验田,这个茶尖明显比不施炭基肥的茶尖要长,而且这里的枝丫明显比那边的茂盛。”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杨胜男喜不胜收。现在春茶采集结束,工人们修剪了茶树。“当下,我们就想着,在茶树休整期,让它们‘喝’我们特制营养液,让茶树心情愉悦,看看下一季的茶叶的收成会不会更好。”她说,过上几天,他们会采集茶树的叶片,到实验室去做检测,经过系列实验,就能得到最佳“营养液配方”,再调整最佳施肥频率,就可以扩大“喝液”面积了。

“嗨,龙哥,我们这里啥时候开始插秧?”村民小伙口中的“龙哥”是一位95后,他叫龙国刚,是杨胜男他们几人的师兄。2021年,他远离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来到这个偏僻乡村,原本只是为了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后本来也有机会去实验室做研究,但总是会想起这里淳朴的村民、清新的泥土气、芬芳的果香……就又折返回来,彻彻底底做起了‘农民’。”如今,龙国刚扎根在芝山村,成了合作社的骨干。

成天在田里风吹日晒,龙国刚晒得黑黢黢的。改良土壤、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每一项都是他的强项。

从2021年到现在,潘根兴教授团队已有20多位研究生(博士生)先后来到芝山驻村,在田埂上书写青春。在团队炭基技术的加持下,生物质炭让土地变得松软肥沃、农作物产量得到了提高,还减少了化肥用量和碳排放。优质稻米、果树、蔬菜和茶叶生产实现了技术全覆盖,芝山村的富硒健康生态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杨胜男坦言,驻村2个多月,她觉得自己很踏实。她说,看到师兄师姐前面的努力,让这里变得这么美,心里很自豪。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可以助力乡村建设,心情就非常好。“我觉得,农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定会在农村这个舞台绽放。”

梨园小院“正青春”

“欢迎各位朋友来园区赏千树万树梨花开!”阳春三月,南京宁翠生物种业有限公司崔艳波发送了一条“九宫格”朋友圈。在南京市江宁湖熟,崔艳波和爱人亲手经营的106亩梨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

怀着对乡村的无限热爱,2010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果树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崔艳波便和爱人王莉来到江宁湖熟,经营这106亩的梨园。

梨不仅肉脆汁多、香甜可口,还富含膳食纤维,可帮助人们降低胆固醇含量,有助减肥,是世界三大水果之一。但是要种好它,其实并不简单。

崔艳波主要进行水晶梨、丰水梨、黄花梨、翠冠梨、黄金梨等高端绿色有机品种梨种植。为了绿色发展,崔艳波普遍采用套袋管护以及频振式杀虫灯、果食蝇诱捕器、防虫网等生物防治技术,梨的品质大幅提高。几年努力后成功创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金陵脆梨”。

“梨园大门常打开,经常有农户来上门‘求诊’。”崔艳波一直为周边、乃至江苏,推广新品种,把技术传给果农,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一起发家致富。在崔艳波的带动下,湖熟当地多名种植户加入梨树种植产业,当地梨产业进一步壮大。一批批带着泥土清香的金陵脆梨不断增加产值,为湖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创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做农业就像是照顾孩子,及时解决及时去做,踏实肯干才是成功的要义,不要盲目做规模。”

这个百亩梨园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湖熟梨科技小院,2022年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认定,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梨团队和崔艳波的南京宁翠生物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园内有26个国家不同生态类型的22种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张绍铃教授是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我们引进了不同国家梨栽培模式,如日本的平棚架、韩国的Y字形、法国的篱壁式、我国的倒“个”形等现代新型栽培模式,使我国科技人员、技术员及学生不用出国也能看到国内外的梨新型栽培模式。”张绍铃说。

作为科技小院,崔艳波的梨园每年都会接受南京农业大学梨团队8-10名研究生入驻,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重点围绕梨种质资源的保存评价与利用、梨新优品种的培育、梨新型栽培模式、梨产业新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推广等方向开展课题研究。

“我们在科技小院学习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技术应用,增加梨果产量、提升梨果实品质、增加收益。这些成效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提升我们对专业的认同感、责任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南京农业大学梨团队博士研究生严鑫说。

“我对农业、对乡村始终抱有情怀和梦想,也相信农业、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崔艳波的金陵脆梨园作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普基地,每年有周边果农、农技人员及全国果树同行1000余人来参观学习,已逐步成为农科教、产学研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小院。

在乡村振兴“稻”路上解民生、治学问

作为全省首家科技小院,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自2010年正式运行以来,已走过14个年头。小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郭世伟教授介绍,这里每年常驻研究生3名以上,每年在站时间超200天,2010年至今已累计培养30余名研究生,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10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10余年来,小院持续致力解决水稻栽培中养分管理不合理等问题,构建以地力综合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为核心的绿色生产创新技术与应用体系。目前,小院核心技术在江苏省辐射推广面积超100万亩,已取得了良好的增产节肥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头衔接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小院为农业人才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阵地。在这里,更多青年人才在田间深造、成长,为科技兴农注入青春活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生费立伟,正是小院培养的研究生代表。早上6点多下地干活,中午忙的时候就在田埂上吃个饭,带领小院研究生开展水稻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活动、推进当地水稻绿色生产……费立伟在科技小院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而就在最近,他刚刚带领小院研究生团队,从来自全国22所院校的4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一等奖。

如何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在他看来,小院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为小农户做好科技服务,如何形成全产业链,实现“种-收-品牌化”的全过程。

“作为‘人才阵地’,小院为学生们提供了直面生产、解剖问题的桥梁与机会;作为‘农户帮手’,小院团队需要走访田野村街,深入农户聆听所需、普及种植技术,切实推进水稻增产增收。”费立伟说。

如何获得农户的信任,是团队面临的实际难题。落地初期,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开启了“PK模式”,实验田与普通农户用地进行“产量大比拼”。费立伟说:“我们用实打实的成绩,让农户看到小院的技术优势,第二年、第三年就开始采用我们的技术了。”

从“做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团队在实践中解民生、治学问,带动周边农民成为了懂技术的“土秀才”,更成了农户的“知心人”。郭世伟介绍,小院还联合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嵌入式”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近年来,团队成功研发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的育秧基质,并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进行大面积试验,“希望能以科研成果助农增产,进一步提升农民收益。”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越来越多的南农师生,正在乡村振兴的广袤沃土里深深扎根,让“强农兴农”从梦想照进现实。与科技小院一同成长,他们用智慧、汗水和担当,书写着农业强国的南农画卷。

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似点点繁星,正在汇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经过青春淬炼,在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愈发闪亮。

审核:吴峰 赵烨烨

校对:王爽

编辑:毕彭钰

阅读次数:79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