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农学院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暨工作推进会

2024-04-16 来源:农学院 作者:农学院 图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优质高产抗病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项目启动会召开

4月9日,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重点专项“小麦优质高产抗病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吴荣顺出席会议。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专员石吉勇和张沙秋博士,项目咨询专家许为钢院士,专家组成员杨武云研究员、夏先春研究员、刘建军研究员和李学军教授,来自河南大学、四川省绵阳农科院、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种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等单位的用户代表,以及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与项目成员等共50余人参加会议。

吴荣顺致辞。他指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他希望项目承担人员勇于开拓,加快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挖掘和利用优异基因资源出更多“金点子”,为助力我国从种质大国向种质强国“跃进”挑更多“硬担子”。他表示,学校将按要求充分落实法人单位责任制,加强支撑保障服务,协助项目组完善组织管理和经费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石吉勇从专项定位、任务布局、专项管理、绩效评价、经费使用规范等进行了介绍,重点强调各方要提高站位、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坚守底线,按照任务书和关键节点推进项目执行。立足于专项目标,规模化挖掘一批新基因,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制一批突破性新种质,聚焦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支撑小麦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项目负责人马正强教授汇报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围绕各自课题的任务和目标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和以取得的研究进展。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就项目目标、技术路线、任务分工、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讨论。专家组强调了项目根据不同生态区小麦生产实际需求,抓牢卡脖子问题,挖掘新基因、创制新材料,凝聚亮点成果,加强各课题间基因和材料的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性。用户代表围绕不同生态区小麦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热切盼望多出好基因、好种质、好亲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小麦分子育种技术水平。

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优质高产抗病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是由南京农业大学牵头,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9家优势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围绕小麦育种中重点关注的抗病、产量、品质等性状,针对优良性状形成基因资源匮乏,作用及调控机制不清,基因检测和利用技术水平低,优异种质缺乏等关键问题,挖掘关键育种性状的优异基因资源,开发高效基因检测技术,创制育种可用的小麦新种质,为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创新提供基因和技术支撑,为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召开

3月2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浙江大学何勇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曹光乔研究员作为项目咨询专家出席会议并进行指导。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三处刘大同专员、监督处程楠主任,江苏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姜建友等出席会议,项目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田永超教授,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等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苏垦农发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张正东主持。

姜建友代表项目牵头承担单位致辞,对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领导及与会专家的长期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项目的顺利立项标志着科企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推进,苏垦农发将秉承“粮食安全国家队、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的职责使命,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树立农业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标杆,有效提升在水稻生产智慧化管理与智慧农场建设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朱艳代表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致辞。她表示,水稻智慧农场项目以高精度感知技术构建、数字处方突破、智能装备创制、智慧平台研发、技术模式应用为主线开展深入研究,向田地“要数据”“开处方”,是发展智慧农业,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加速技术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探索。项目成功立项,是南京农业大学长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学校也将加强支撑保障服务,协助项目组完善组织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刘大同、程楠分别从专项总体情况、过程管理规范和流程和项目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强调了项目责任主体下放落实到法人单位的转变和项目的管理组织具体落实到位对项目开展的深远意义,要求各方高度重视,做好统筹协作,高标准完成项目目标。同时,希望项目组间加强协作,落实好项目牵头单位的管理责任,用好项目资金,在培育凝练标志性成果的同时,确保相关成果的转化落地。

会议举行了项目咨询专家聘任仪式,姜建友为项目咨询专家组颁发聘书。

项目负责人田永超汇报了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各课题负责人围绕各自课题任务重点分别汇报了课题实施方案。咨询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对项目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就项目的目标实现和具体实施路线、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并表示项目组应围绕水稻丰产、突出多源信息融合,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种肥水药处方个性化设计、耕种管收精确化作业,加强多学科、全链条协同,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扩大示范应用效应,进而助力未来水稻现代化生产。田永超表示,项目组将进一步细化方案,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加强课题单位之间的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据悉,该项目属于“主要作物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专项,采用科企合作模式,由南京农业大学田永超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扬州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南机智农农机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实施。项目针对目前规模农场水稻生产中,田块尺度稻情信息监测诊断精度不高、因田因苗智能化决策水平低、农机农艺信息化融合不够、综合性智慧化管理平台缺乏、典型水稻智慧农场技术模式亟待构建等问题,以“高精度监测技术构建、数字处方突破、智能装备创制、智慧平台研发、技术模式构建应用”为主线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构建适用于南方和东北稻区的典型智慧农场技术模式,为全国水稻智慧生产提供技术和模式借鉴。


农学院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3月24日上午,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加工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机制与技术”“稻田-轮作养地适配茬口促进丰产增效协同机制与技术途径”项目启动会和“南方水稻品质提升与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高产高效水稻生产系统甲烷排放特征及评估模型”工作推进会在南京召开。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蔡彦虹、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顾冰芳、赵振东院士、张洪程院士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苏垦农发以及金健米业等单位的项目骨干和合作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项目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荣顺、副校长丁艳锋出席会议。

吴荣顺希望各项目组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大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水平。期待各项目组勇于探索,聚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为作物丰产增效出更多“金点子”。

丁艳锋对4个项目在组织实施上提出五项要求:一要认识到2024年是项目工作开展的关键之年,新启动的项目做好整体推进,已开展的项目要准备迎接中期检查;二要加强理论创新,为技术研发提供源头活水;三要加强课题之间的协同,增加大局意识;四要做好减法,准确聚焦到项目目标任务;五要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形势,做好技术转化、示范,增强对行业的贡献度,并做好成果凝练和宣传。

顾冰芳表示,一是要在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上见成效,要对标国际前沿,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努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技术研究;二是要在成果转化落地上见成效。要打造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成果转化;三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见成效,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蔡彦虹代表项目管理部门详细介绍了专项的总体情况,并从组织协作、监督管理、资金使用、问题总结、成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和专家要强化责任意识,规范项目管理,在科技创新上统筹创新度、关联度和贡献度,围绕标志性成果培育和成果转化开展工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4位项目负责人围绕项目总体目标、实施方案、研究进度、管理制度等向各自的专家组汇报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各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围绕项目研究目标汇报了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及阶段性工作进展。项目咨询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并从项目实施方案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任务间的协调性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据悉,姜东教授主持的“小麦加工品质与产量协同提升机制与技术”项目,利用作物栽培学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手段,创新专用小麦品质定向调优、产质协同提升等关键技术,推动区域作物丰产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优质小麦产业提质升级。刘正辉教授主持的“南方水稻品质提升与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借助作物生理学、植物表型组学、新材料科学和农业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精准农艺和智慧农机融合的关键技术与物化产品,助推南方水稻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和提档升级。江瑜教授主持的“高产高效水稻生产系统甲烷排放特征及评估模型”项目,利用区域联合试验阐明高产高效水稻生产系统甲烷排放特征,揭示其甲烷减排机制,构建微生物驱动的稻田甲烷排放评估模型。阚正荣副教授主持的“稻田-轮作养地适配茬口促进丰产增效协同机制与技术途径”项目,通过多样化轮作结合深层沃土养地技术改善前后茬作物间、作物与土壤间茬口,耦合多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效用评价,提出技术调控途径,设计适合长江中下游稻作区的生态丰产高效种植体系。

审核:吴峰 赵烨烨

校对:崔滢

编辑:王璐

阅读次数:337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