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农业科普书也可“诗”情“画”意

时间:2023-04-07浏览:1509

没想到,赏心悦目的农民画和美轮美奂的古诗词竟会同时出现在一本农业科普书里,成了农作物特殊的注解。

近日,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刘正辉教授与西安鄠邑区(原户县)农民画家王文吉先生合作出版的科普读物《画说农业》成了学生们的通识教育素材并好评如潮。这本诗情画意的农业科普书如何出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科普和画作、文学融为一体

翻开这本农业科普书,记者也被这样的完美集合吸引,因为有了特殊注解,这本农业科普书有了不同的生命力。

比如对农作物西瓜这一小节的介绍。首先告诉读者,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起源于非洲东北部。西瓜是盛夏佳果,含水91%,糖6%,维生素C含量较高,并含番茄红素等有益成分。

在科普文字的后面就是一幅名为《月光曲》的农民画:一轮圆月挂在树梢,蓝色月光笼罩下,一家三口在瓜田边享受着夜晚的静谧和惬意。温馨的画作下面,“文字说画”更抚人心:当我躺在妈妈怀里的时候,常对着月亮甜甜地笑;她是我的好朋友,不管心里有多烦,只要月光照在我身上……

在这本书里,除了对动植物的介绍,作者还指出,心灵家园也体现了农业的社会功能。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乡愁情结浓烈。随着城市发展,大批人涌向繁华都市。繁忙工作之余,“乡愁”犹如一盏指引灯,载着游子回到老屋祖宅,重温家乡特有的风土人情,在欢乐祥和中放缓生活节奏。

从农民画里读懂了农民

刘正辉介绍,这本书的出版过程,需要从2001年的那个暑假说起。

2001年暑假,刘正辉第一次来到了人文厚重、山水秀美的户县。岳父家里有一本《户县农民画春秋》,书中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渭北旱塬的陕西农村。“我惊奇地发现,陕西农村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刘正辉说,作为从事农业研究的农村娃,他在接触农民画之前并不是真懂农民。

“酝酿这本书,也有好些年。”刘正辉坦言,一本书的出版不容易,一本好书应是题材、内容、表达和情怀等几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本书在题材上为农业科普,它与农业科研一样,在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内容上,以农业基础知识为主,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科研以及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在表达上,以有代表性且艺术价值高的农民画为载体和表达形式,生动、具体呈现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伟大转变。同时,以简洁的文笔对其蕴含的农业问题进行科学解读,并辅以陈忠实等大家的经典名著,图文并茂品读农民画背后的科学知识和农耕文化。”

“2016年那一年,是我收集农民画的主要年份。我几乎隔三差五来到户县,我细致揣摩上千幅农民画,与数十位农民画家倾心交谈。”刘正辉说,“这让我逐渐透过朴实无华的外表,深入到了农民朋友深厚宽广的精神世界,我觉得,我真的读懂了农民。这本书里共有169张农民画。”

此书还引用了唐诗、宋词和现代诗122处,19处引用了陈忠实的作品。“我从小就爱阅读,古诗词描写的风景和情感早就印在心中。这些年,我读了很多农民题材的书。”刘正辉说。

期望更多年轻人知农爱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农业科普书,也是“劳动工具”“劳作方式”“农民生活”的变迁记录,描绘了动植物生产、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实际上,我更想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感知勤劳、朴实、节俭的农民品质。”刘正辉说,“希望下一代可以了解昨天的来路,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认清明日的去向,同时提升对农业、农村的认知水平和归属感。”

《画说农业》里所呈现的理念也贯穿在刘正辉的教育过程中,他说,农民画所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物生产面貌有助于理解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伟大历程,从中分析作物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和运动规律,科学预见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路径。他选取了代表性的画作作为学生思考题的素材,训练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前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

时代留给后代的,不仅是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有集体至上、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迎难而上、英勇无畏、血战到底的拼搏实干精神。“这也是我这本书想要传递给青年一代的。”刘正辉说。

原文链接:

http://jlwb.njdaily.cn/h5/html5/2023-04/07/node_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