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当好“新农人”,江苏“头雁”奔赴希望的田野

时间:2023-04-01浏览:170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一批批“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农人”从城镇回归农村,使用新科技、新理念助力乡村振兴。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也有不少“头雁”怀揣梦想,在江苏田野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更惠农

整地、开沟、起垄、施肥、播种......春季正是农忙好时节。在南京牛首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蔬菜机器人”正在运作。负责人徐华晨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2015年抱着对农业的满腔热情,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回来后,我发现蔬菜产业在设备方面存在瓶颈。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在科研院所、高校大力支持和技术帮扶下,开展了蔬菜产业‘机器换人’工程。”徐华晨介绍,“机器换人”工程每亩节约成本1000到1200元,并逐渐建立100亩设施蔬菜农机化、标准化示范方作为培训推广示范基地。

徐州碾庄镇,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园区内,育苗车间一片繁忙,自动化播种机、水肥一体化设备、温度调控设施、标准化苗床等设施设备为蔬菜种苗繁育提供技术保障。

2016年,冯玉了解到家乡正在实施“三乡工程”,鼓励人才返乡创业,并给予资金、土地等政策倾斜,毅然决定回乡创办公司。

“最初出于探路子的想法,我培育了4个棚的黄瓜苗,结果产品供不应求。”秉承科技助农、高效发展理念,冯玉随即开展了一系列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目前,年繁育蔬菜种苗3000万株,涵盖番茄、黄瓜、 西瓜、南瓜等20多个蔬菜、水果品种,种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累计覆盖面积10万亩。

融合发展,新理念激发乡村新活力

一大早,南京科巷菜场的娟子生态农场前挑选蔬菜生鲜的顾客络绎不绝,刚从田间摘下的绿叶菜还挂着露珠。

“每天早上,我们会在网上社群发布当天的应季菜品,客户可以到现场选购或选择跑腿外卖服务。”南京秋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娟介绍,订单式农业打通了农场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让农业生产更具有针对性、更易标准化。

2005年,出于健康考虑,陈娟和爱人在家里种起了小菜园。随着口碑一步步打响,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变成了百亩田,后来陈娟辞去工作,专心投身农业之中,目前在南京热门商圈开设4家门店。“大众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我们种植的蔬菜主打绿色,不施化肥,获得一致好评。现在我们还在尝试农产品深加工、预制菜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值。”

天气转暖,南京市高淳区茗鑫经济林果种植家庭农场里的白茶抽芽吐绿,周末有不少人前来游玩。谁能想到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传统的经济林果种植园,一切的改变源于“海龟”农场主殷娟。

2007年,殷娟远赴新西兰学习管理学专业,后在当地工作。“留洋在外时常想念家人,那时候得知国内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018年就下定决心选择回乡创业。”回国的殷娟通过考察市场、自学理论,将家中的农场扩建至300余亩,其中240余亩用来种植白茶,并注册了“老虎墩”白茶商标。

为了进一步彰显生态优势,殷娟积极探索农场茶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农场茶园建起了农家乐,一次性最多可接待七八十人。“以旅兴茶、以茶促旅,现在生态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加入我们,尝试新事物。”

服务周边,“头雁”领航带动致富

“新农人”的到来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更是“头雁”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徐华晨以合作社为抓手,建立起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建起了小型气象站,针对灾情及时提供准确情报,方便农户做好茬口安排和农业生产。”针对种植户的集体生产出现的品种单一、销售渠道不畅等情况,合作社还搭建了电商服务平台,根据订单量,向种植户采购农产品销售。

“智慧农业需要年轻人,加入‘头雁’我更希望将学习到的技术分享给农民,通过带动引领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陈娟也正计划与村里的农业中心合作,无偿帮忙销售村里统一收购的大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农户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冯玉成立了国家级邳州市大庄农业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班,组织科技下乡等服务。“农民通过多媒体培训学习,下到田间去示范基地观摩,能逐渐摸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门道。”冯玉说。自学校办成以来,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带动发展种植大户300 余户。(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原文链接:

https://jsnews.jschina.com.cn/zt2023/touyan/news/202303/t20230330_3190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