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姜萍教授、刘战雄副教授和南京林业大学郭辉副教授一行到京采访中国农业伦理学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任继周先生。参加采访的还有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秘书长、兰州大学林慧龙教授,《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执行副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卢海燕研究员。
姜萍教授代表《农业伦理学概论》通识课教学团队就倡导农业伦理学的缘起,“时、地、度、法”四维结构的内涵与意义,中国农业伦理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就、挑战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对任院士进行了采访,并拍摄了任院士主讲的慕课专题《中国农业伦理学四维结构》。任院士首先回顾了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由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反思进入到农业伦理学领域的历程,指出早期在王思明教授团队的协助下,撰写出版了《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和《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在王思明、李建军和林慧龙教授的协助下筹建成立了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召开了3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农业伦理学年刊《农业伦理学进展》。2016年任院士罹患肺炎,为使中国农业伦理学庚续不断,住院期间即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
接着,任院士从农业系统要素出发阐述了构思“时、地、度、法”四维结构的过程以及各个维度的具体含义,特别强调,“地”之维除了之前理解的地利,还应该包括“地域”,不同地域的农业情况差别很大,应予注意。此外,他还指出:对农业伦理学的理解与运用应与日俱进,“忌复古”。目前面对实现生态文明的农业新任务,回归自然已为全球属望。我国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概念,我们后来人对此应有新贡献。
最后,任院士指出,中国农业伦理学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全国力量仍显单薄,学术建设不全,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任院士建议,南京农大人文科学较为齐备,可牵头组织全国性的农业伦理学教学与研究队伍,补齐大部分农业院校没有农业伦理学课程的短板。
任院士还与郭辉、卢海燕商讨了关于《中国农业伦理导论》的翻译问题,并与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王思明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