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校领导赴麻江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2021-04-29 来源:宣传部 作者:蒋大华 许天颖 图片:社会合作处 党委宣传部

4月28-29日,校党委书记陈利根,党委常委、副校长闫祥林一行赴贵州麻江出席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仪式,全面深入推进麻江定点帮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文禹,县政协主席巫四德,县委副书记杨兴涛等出席揭牌仪式。

陈利根在致辞中指出,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成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是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麻江乡村振兴高速发展的具体举措。

陈利根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政治站位,为麻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新格局。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激发麻江经济活力。要进一步引领科技应用,为麻江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插上科技羽翼。聚焦麻江产业发展振兴科技需要,围绕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依托研究院资源、人才、平台优势,深入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畜产品绿色加工等领域研究,助推麻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为麻江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围绕创新驱动型农业建设,发挥学校人才优势,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专家“领航团队”;打造基层干部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确保“三农”工作第一线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产业精准帮扶户为重点,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陈利根表示,南京农业大学将一如既往做好帮扶工作,以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平台,以产业专班为抓手,通过开展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战略性目标产品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活动,进一步统筹资源,优化帮扶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大格局,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田园麻江新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镇义对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麻江建设发展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在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区为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既是麻江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与麻江县“2+1”校地战略合作具体体现,也彰显了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主动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担当。王镇义强调,研究院将聚焦麻江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围绕麻江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大功能定位,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麻江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宋宝安指出,研究院的成立是深化“2+1”校地战略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是贵州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组团”助力麻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宋宝安表示,贵州大学本着创新、开放、共享、多赢的发展理念,立足麻江、侧重黔东南、辐射贵州省、面向全国,与南京农业大学携手并进,共同为麻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共同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麻江样板”,为麻江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考察期间,校领导一行还分别来到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红蒜示范基地、宣威镇正源公司白条鸡加工厂调研我校特色产业帮扶现状。

在红蒜基地,陈利根仔细听取了我校驻站研究生的介绍,关切询问了近年来南农大科技支撑红蒜栽培、采收和市场销售情况,勉励学生从产业一线寻找问题、对症下药开展科学研究,切切实实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得知返乡创业农民、麻江县种植大户赵祥榕准备在红蒜基地推广锌硒米的种植,陈利根非常高兴,表示乡村振兴就是需要一大批这样有想法、有技术、擅经营的本土农技人才,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户,重振当地特色产业。

在白条鸡加工厂,一条现代化的肉鸡屠宰、加工和冷藏生产线已经投入运转,陈利根一行赴生产车间听取了介绍,他希望南农大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能与当地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助推当地优质畜禽产品更好地走出深山、走向市场。

陈利根一行还来到卡乌村白及示范基地调研特色中草药种植情况以及基层文化建设。在卡乌村,陈利根与苗族村民亲切交流,他说,多年扶贫路、一生麻江情。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写在了村民们的喜悦笑脸上、写在了苗族姑娘的动人歌声里,南京农业大学将与当地政府一起,把百姓的信任牢牢揣进兜里,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当地百姓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委办公室、社会合作处、后勤保障部、科学研究院、党委宣传部等负责同志,麻江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审核:

校对:崔滢

编辑:胡晓璐

阅读次数:689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