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核心课程教学的经验交流,11月26日下午,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在逸夫楼6047报告厅召开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董维春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张炜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思明教授作主题报告。学院领导、各系主任以及承担通识核心课程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朱利群主持。
董维春介绍了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立的背景及意义。他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及其通识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从中世纪博雅教育到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状况,阐述了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异同,介绍了我校通识教育的实践背景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他希望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通过研讨,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模式改革,为全校的通识教育提供可资范式,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单科性思维方式,培养更多的具备文理基础、开拓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农林人才。
张炜详细介绍了我校通识核心课程体系。他指出,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注重“通”与“专”的结合,他希望参与通识核心课程讲授的教师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踏实做好设计与规划,更好地建设各门通识核心课程。
王思明作题为“关于通识教育:通在哪里、识在何处”的报告,他以通识核心课程《世界农业文明史》为例,分享了课程设计的思路,对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增建作了题为“如何理解和实践通识教育”的辅导报告。他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与实践的反思,说明了在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缘起与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通识教育的属性,即通识教育不是博雅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也不是专业教育,同时更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通识教育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公民,教育内容涉及当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弃专业而取通识。关增建教授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为例,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可行性,并对现行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提出了建议。
学院承担通识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程开设及选课情况、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成效等情况进行交流和探讨。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姚兆余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学院开设的13门通识核心课程,具有普及人文社科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爱国精神的功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还需要加强教学评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