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南京3月5日电(记者陈席元)对家住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鸿化村的张震而言,这是他去南京上学7年来在家时间最长的一个寒假。
“往年寒假一结束我就要返校,已经连续多年没看到过家门口的油菜地开花了,眼下油菜花快要谢了。”他说。
张震告诉记者,他的家乡眉山出产泡菜,家里有4亩地,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蔬菜,2月正是蔬菜成熟收割的时候,他从大年初五以来就帮父母在地里割菜、打包,然后把菜送到附近的泡菜加工厂卖掉。
“前一阵下雨少,地比较干,这两天下了雨,我正好把地翻一翻,这个月底就可以播种水稻了。”张震说。
张震是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栽培实验室2017级研究生,原本今年6月就要硕士毕业,但受疫情影响无法返校,白天忙春耕,晚上还得整理实验数据,他的导师李刚华教授前几天通过网络视频开会,督促几名应届毕业生抓紧完善论文。
“我研究的课题是植物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现在正好学以致用。”张震说,“我们这里水稻3月底播种,5月移栽,8月收获,我可以帮助大家在育秧阶段做得更好。我们水稻栽培实验室还有很多科研成果,比如有人研究如何科学施肥,这些知识都可以帮助进一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
2017年9月1日,江苏丹阳,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张震(左一)和同学们一起查苗。(受访者供图)
张震告诉记者,农学生里有一种说法,学农数学水稻最苦,七八月最热的时候还要到田里取样。“但李刚华老师说过,我们的工作和农民一样,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是作为农学生,还要记得抬头朝前看。”
“我们农学生就是要既能赤脚下田取样本,又能回实验室披上白大褂做研究,‘顶天立地’写大文章。”张震打算毕业后还是回眉山搞农业,“家里的地还得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