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理论】我校专家在光明网理论版刊文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精准扶贫持续“造血”

2019-05-15 来源:宣传部 作者:陈洁 图片:

16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一年接待游客800万,不破坏传统产业也能创收!近年来,广西龙胜县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专家的帮助下,成果申请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依靠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也能“造血”地方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日,我校农业遗产研究室卢勇教授应邀在光明网理论版撰文指出,要积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的“造血”能力。

文章强调,农业文化遗产是先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当下,国内外活态传承情况较好的农业文化遗产大多位于老少边穷地区,其保护开发与我国当下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具有很高的契合性。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可以推动遗产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三产融合,实现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而且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当地居民凝聚力,营造文明乡风,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当地的贫穷问题,从而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造血力。

文章进一步指出,要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看成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精密设计,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才能有效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造血能力”。文章以“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元阳县和广西龙胜县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扶贫效果为例,强调了创新扶贫工作模式的重要作用和效果。文章还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是弘扬文化自信、实现精神扶贫的有效途径。

文章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集自然生态保护、社会生态发展、传统文化保护、涉农产业发展为一体,与党中央“五位一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为一体,同时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是可以以此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注重合理开发,为精准扶贫提供持续造血能力,带动贫困地区遗产地生态保护、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联合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行动以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开启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近年来在广西龙胜、海南琼中、江苏兴化、福建福鼎等地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帮助上述地区先后申请成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目录,科学开发农业遗产文化资源,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效果。研究成果《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农业文化遗产学》、《江苏农业文化调查与研究》、《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等系列成果先后问世,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核心内容先后两次在光明网理论版刊发,并以决策要参、成果要报的形式多次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在参政议政中凸显南农品质,传递南农声音,显著扩大了学校影响力。

文章链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造血力 _光明网  http://share.gmw.cn/theory/2019-05/11/content_32823292.htm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2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