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创新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

2018-11-09 来源:宣传部 作者:吴国清 图片:

10月19日,“新时代新思政”高端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年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三进”路径、新版教材的基本精神及重点难点向教学体系的转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等重要议题积极展开研讨交流。聚焦“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主题论坛,如何“创新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成为与会代表的问题意识和共同话题,并重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畅所欲言,共商大计。

山西农业大学学者提出,作为一种宝贵的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而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既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又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重要会议旧址、革命战争遗址、先辈革命家的旧居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实体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多查找当地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去发掘,在确保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这些场所开辟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该校已构建“马克思主义在农大”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在整理中国共产党在学校各时期的革命与建设活动的基础上,提炼相应主题,形成主题展览;以“马克思主义在农大”主题展览为核心,衍生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党课培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党课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层面,对于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思想政治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先辈们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汲取力量,从而坚定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使命与担当。

沈阳农业大学学者认为,农林高校是服务“三农”发展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保障的重要场所,而农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的关键之所在。有鉴于此,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通过确定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探索与创建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建立健全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三方面,构建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学者认为,如果细心地考察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历程,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在年轻时经历了复杂的思想过程和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经验,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都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一种主体的主动求索的思想发展过程。因此,在思政课课程实践教学中,要推进以“读书、思考、讨论”为基本、以阅读教材、阅读经典、阅读文献的“三阅读”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法的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推进《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深度研读,指导同学们精读十九大文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

华中农业大学学者提出,“理论依据—学生意愿—改革试验—实效评价”构成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运行模式,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行选择。该模式以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为内容,以学生意愿调查为基础,进行协同育人的教改试验和实效评价。多年来,该校率先开展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改革试验,坚持实践教学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式方法协同,协调整合各类实践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部门,开展富有涉农专业特色、契合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基于多年实践教学探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更为合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对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收获明显。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领域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合作效率和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学者认为,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了新时代;以实现“中国梦”为宏大目标,增强对重大时事或民生问题的阐释力,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品质,是进一步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课程的重要实践基础。近年来,该校从提高学生“获得感”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梦?廉洁情”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用“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大学生综合素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课程化。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指的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以课程形式组织开展实践教学。以“实践课程”形式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信息技术普及,各高校普遍建立远程教学平台的背景下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并具有教学管理、组织和学生参与方面的优势,能有效解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化的问题。并对此建议,采取“统一主题+自由选择具体内容”的方式,予学生以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并结合院校和专业特点,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

诚然,由于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基础、研究条件等不同,有关学者关注或研究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的选题视角、内涵内容等各有大小、侧重,本次年会上关注的问题及表述的观点也不仅仅限于这些。但新形势下,“创新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自信”已渐成更多与会代表的战略意识和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加快建设“新时代新思政”,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看,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为基本遵循,紧密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农林高校特色,不断改进和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以期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进而为培养起千千万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新人奠定科学思想基础,已成为重大时代课题和同向同行的重要育人目标。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20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