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止有四季,对于当下的大学生们来说,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季节”——毕业季。四年的回忆与青春即将成为过去时,毕业生用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对大学时光的感慨与不舍,纪念着这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岁月。而原本简单的“毕业”二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仪式感所充斥。
踏着校园生活最后的余温,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们在忙论文、找工作之余,也开始张罗起各式各样的聚会活动:散伙饭、毕业写真、毕业旅游……放松与狂欢的背后,毕业生们用于各项支出的消费“清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日前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5%的应届生毕业季开支在6000元以上,26.71%的人花销超过10000元,而毕业开支能控制在3000元以下的,仅为17.77%。这些醒目的数字让我们不免心生疑问:当今毕业生们的消费何以如此居高不下?大学生毕业季的消费具体花在了哪?
对此,我们选择了本校一些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随机采访。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分之二的同学毕业季总消费已超过3000元,仅三分之一准备读研和还未开始毕业晚会、毕业旅行的同学消费开支在1500到2000元。当被问及哪几项支出占比最大时,毕业旅行、毕业聚餐以及往返差旅位列前三。旅游管理专业的某同学向我们透露,“毕业季总免不了各式各样的聚餐,班级整体的也好,私下同学间的也罢,这一来二去的仔细算下来得有约1000元了。不过四年一次,都是为了同学情谊嘛。”而毕业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毕业季的总花销。刚刚结束毕业旅行不久的金融专业某同学谈到,就是因为毕业季其他花销太多了,所以她们的旅行才就近选择了杭州的千岛湖景区,总共花了1500多元。“不管去哪,三五好友一起散散心、说说话,纪念一下最后的疯狂,足矣!”此外,我们也了解到,毕业生们用于差旅、面试等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一位同学表示,毕业季期间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有各种材料需要打印,正装、化妆品等用于应聘的必需之物也得添置,此外还需要多次往返外地面试,这样一来花销自然是很大的。的确,毕业季因其所处阶段之特殊,涉及方面之多样,纪念形式之丰富,蕴于其中的种种情结与迫于就业的层层压力都在无形中让毕业生们增加了比平日里更多的开支。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潮”热度的居高不下,校园里也不乏种种潜在的商机。所谓“会花也会赚”,身为“旧货达人”的毕业生们在离校之际纷纷出动,你张罗、我布阵,通过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低价出售自己四年以来的闲置物品,成为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时,若是逛逛6月初的玉兰路,刷刷毕业学长学姐们的朋友圈,你便会发现,“白菜价”“大甩卖”的招牌随处可见。不淘点好物,抢购些低价书籍,似乎还真是对不起这烈日炎炎下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呢!随后,我们通过与毕业生的线上交流得知大多数“跳蚤市场”上的“摊主们”并不会过分在意靠转卖这些物品而带来的收入,而只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利自己,惠及他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怀,市场上鲜有尖锐的商业气息,更多了几分交流之趣。一位外语院的同学谈到,“我觉得买卖双方都特别可爱,事先标好的价钱,最后都成了‘你看着给吧’;一些到末了还卖不出的东西,看到有学弟学妹经过便直接送给他们了……本来是想正经当回‘老板’的,没想到最后却成了‘学长学姐的故事分享大会’。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最多的,恐怕还是同为南农学生的情谊吧!”当然,在这样的买卖交易中,也不乏“大赚一笔者”。来自人文院一个宿舍的几位同学,光是靠卖旧衣服、相关配饰等,就收获了近2000元。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她们表示稳定的客源和亲切的态度是关键。当有一位买家成功带走了一件衣服时,她们便会主动联系对方并把一些其他风格的衣物一并推荐给他(她)身边的同学。同时,也会分享一些穿搭技巧和附赠小物给不同的买家。
不论是兜转于各路消费,还是寻觅着离校前的点点商机,毕业生们用不尽相同的“仪式”驱动着毕业季的两股热潮。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同一种问题却不容小觑——当下毕业生们的金钱观似乎正面临着某种误区。一方面,曾经质朴的毕业情怀现在却通过各种高消费活动才得以体现,从中滋长的炫耀、攀比情结更无需多言。这些被消费所捆绑的价值观显然已模糊了“毕业”二字本身的含义。而另一方面,毕业生们为促进循环利用而转让闲置物品的行为实则反映出另一角度的问题——当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太过开放随意,见之偏爱,喜欢就买,物品的实用性、必需性等就此被抛之脑后。
时代在加速,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尽管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活费的使用方面都渐趋宽松和自由,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有些你认为必不可少的消费对其他同学来说,可能就意味着负担。再者,自由不代表着肆意放任,不要让各类标榜着情怀意味的“消费仪式”偏移了我们正确的消费意识。真正的青春纪念,从来都不止是奢侈的毕业旅行或是简单的毕业聚餐就能企及的,那些看似平庸的回忆和瞬间,才是我们最应珍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