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年的时候,孩子学校布置了阅读书单,其中就有美国作家谢尔的《失落的一角》。薄薄的一本,以漫画居多,线条寥寥几笔,极为简单,文字更是少得可怜,孩子花了几分钟就看完了。
那天,翻看周国平的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他提到曾经也陪着女儿读过这本书。细细回想,那简单的漫画,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生不需要时时保持完美,但是需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追逐的姿态。带着缺憾的人生看似不完美,却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和美感,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真实,没有什么比做真实的自己更好。失了一角又何妨?
有一个圆,缺失了一角,于是它以滚动的姿态蹩脚地向前想要找到那缺失的一角,成为一个完整的圆。它走得很慢,沿途中看到绿草地,闻到花瓣的芬芳,偶尔跟蝴蝶蜜蜂嬉戏玩耍……一下子多了许多完整时没有的乐趣。因为,当它是一个完整的圆时,滚得太快,中间没有停留,没有停顿,错过了太多沿途的风景。
可也正是因为有想要完整的目标,有想要保持完美的梦想,它才有了不断滚动向前、不停寻找、从不放弃的决心,时时刻刻保持向前的积极姿态。最后,上天没有辜负它的坚持,它终于找到了。可是,它再也停不下来了,自然也就错过了它残缺时所遇到的美好和乐趣。于是,这个残缺的圆决定放弃那寻来的一角,宁可以不完美的姿态继续做原来残缺的自己。
作者在每一页上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简陋的黑白线条勾勒出调皮可爱的卡通形象,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还有对现实深深的反省与思考。
某晚在小区散步,跟孩子再次聊起这本书。他说:“妈妈,记得啊,里面有个圆少了一角,它不停地寻找少的一角,半路上遇到蝴蝶啊什么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我继续问他是否明白画面以外的道理,他摇了摇头。于是,我耐心地跟他探讨追求完美与留有残缺的生活态度问题。这个阶段,他不需要懂太多,只要明白:带有缺憾的人生一样美丽,就够了。
这本书,给我这个完美主义者上了很好的一课。太多的时候,渴望做一个完整的圆,渴望完美的人生,想要不留缺憾,事事追求圆满。于是,人会变得挑剔,心会觉得负累,眼光变得狭窄,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没有了气度和格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偏激固执地把自己局限于僵化的思维囹圄里,烦恼和痛苦便会接踵而至。
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也一度想让孩子做一个完整的圆。可是发现这样的想法就像是魔咒,会把孩子、整个家庭都置于逃不脱的藩篱。那就让他做一个“少了一角”的孩子吧。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享受属于他的短暂童年时光,不用背负太多的压力,更为自由地成长。这样的孩子或许更能成为一个快乐和完整的人。
我赞同周国平先生的观点,“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素质足够好,那么,只要你不去压制他的天性,不管上不上名校,他将来都一定会有出息的……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样的学校,务必让她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护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体制损害。”
其实,失落一角又如何?那一角可能是大人未尽的愿望,未了的情缘,未得到的功名,未实现的目标;或是孩子未做好的小事情,未考好的几次试,无心犯下的错误。又有谁从来没有错过风景和缘份?凡事圆缺有度,犹如月盈月亏,岂可事事都圆满,处处都完美?
追求完美的心态时常把自己逼进死角,不容出一点差错,不容有一点瑕疵,不容达不成目标,不容偷一会懒,不容生活中有留白……总之,就是容不下太多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无形中把自己和身边的人装进了牢笼。有时候,又将负面的情绪波及周围,伤害最亲最近的人。心也累了,人也倦了。
不学会接受生活中缺失的这一角、那一角,不承认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不去面对生活有缺憾的事实,内心就永无宁日,就只能永远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颠簸奔袭,快乐和释然的种子就无法在心底生根发芽,永远都长不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