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还原记忆拼图 书写人生“芳华”

南农大社会工作志愿者为老人书写“生命故事书”

2018-04-27 来源: 作者:蔡漪铃 季诗敏 图片:

  92岁的林爷爷坐在轮椅上翻着“忆路同行”志愿者为他“私人定制”的生命故事书。虽然已经忘记了许多事情,但他依旧感觉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和自己有些相似。

“想当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一年半前,在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实习的4名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接触到了一群爷爷奶奶:行动木讷,眼睛里没有光彩,情绪时而低落。

  我校社会工作研究生、“忆路同行”志愿者李晨晨告诉记者,这群老人年龄在70岁左右,记忆逐渐衰退、认知出现障碍、有些生活不能自理,在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D)”,也就是“失智老人”。
但志愿者们渐渐发现,只要一提起年轻时候的经历,老人们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在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项目主任袁晓冬的建议下,他们萌生了为老人书写“生命故事书”的念头。

  社会工作研究生、志愿者王珏用“走心不走量”形容他们制作生命故事书的态度。一本十六开精装本的书,放大的字体更适合老人的阅读。为了更好地还原老人的故事,志愿者至少要上门七八次,甚至进行十多次回访;在制作故事书时,他们设计了多种模板、字体,根据老人和家属的意见“私人定制”。
这份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吸引了南农5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大家一起采访、组稿。印刷商在听说他们的故事后深受感动,主动表示降低书的印刷价格。

以专业知识,助人自助

  家住南京市扫帚巷的周爷爷来自四川,几经辗转定居南京。为了养活一家人,他进入军工厂工作,负责维修、保养机器,因为工作认真,常被评为“优秀工作者”。采访之初,老人连连摇头,说自己没什么好采访的。但随着和志愿者的接触,老人的话匣子逐渐打开,倾吐出了自己对过世老伴的思念,而这些话,就连自己的女儿,他都没有说过。

  知道周爷爷喜欢画画,志愿者们也经常和他聊些和画画有关的话题。周爷爷说,以前经济条件差,没钱买素材,现在他打算重拿画笔,圆自己一个儿时的梦想。

  “这是社会工作的‘叙事疗法’,通过引导老人回忆过去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激励他们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调整对生命的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我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告诉记者。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南农大社会工作研究生要确保至少五个月的时间在机构中进行专业实习。

  实习之初,很多人将社工等同于护工,对“社会工作”这个职业也存有误解。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我们要做的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让老年人习得自我提升的信心和方法。”单沈告诉记者。

  据了解,“生命故事书”项目目前已经入选“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志愿服务,同时将服务引入到专业研究中,这是4位研究生服务该项目的最大收获。
他们各自从实践经历中找到了研究论文的方向——王珏希望通过一些非药物手段,干预“失智”老人的病情发展;李晨晨则把目光放在失智老人的照顾者上,希望通过压力疏导,让子女的爱无“负担”。

一本本故事书也是一段段家国史

  廖奶奶出生于三十年代,经历过战乱、忍过了饥荒,目睹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经过,也曾辗转黑龙江、贵州,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贵州山区支援国家建设。

  同样出生于三十年代,张奶奶高中毕业后进入南京734厂(有线电厂)工作,为了及时掌握车间生产动态,她穿梭于各个车间学习,练就了精湛的技艺,被提拔为生产处处长。1984年,解放军3304厂、734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联合研制照相机,张奶奶担任生产指挥部董事,负责外协配套工作,见证了南京本土品牌“百花照相机”的诞生。

  一本生命故事书,记下的是主人公最辉煌的岁月;二十本故事书,诉说着共和国的制度变迁史。

  姚兆余教授认为,老人们的人生历程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缩影,“生命故事书”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折射出国家和社会变迁,志愿者为老年人还原“记忆拼图”,其实也勾勒出了一本本家国史。

  如今,南京农业大学“忆路同行”志愿服务团队已经基本摸索出一套制作生命故事书的完整流程体系,有了相对完整的采访提纲和丰富的社工培训经验,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和基金会的支持。

  为了将沉甸甸的“生命故事书”续写下去,南京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谭智赟表示,学校将把撰写“生命故事书”项目保留为学校的常规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失智老人,在实践中认可社工的人文情怀,并把关心他人的精神融入到生活、学习中。


审核:

校对:

编辑:实习编辑

阅读次数:17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