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之心,育人之德

时间:2017-12-29浏览:1339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就是以极致的态度去追求产品极致的状态。罗永浩追求着锤子手机的完美无缺;中国女排追求着时隔十二年的重夺桂冠;而对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陆作楣教授,追求的是对中国农业的一种情怀,对科研事业的一种执着,对三尺讲台的一份坚守,对下一代青年的一份责任。

青春讲堂,坚信关爱

一节没有PPT和讲稿的课堂,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教授,却以青春的名义诠释了他对青年人的无限关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师以实际行动勤勤恳恳地做着“教书匠”,虽早已退休闲居,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关心着下一代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发出邀请,希望陆老师为我们的大学生上一次形式与政策课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他等待着每一个机会,每一个关心下一代的机会,坐在沙发上的他,早已失明的双眼中分明闪过一丝光亮。

陆老师的课堂上,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年轻时的求学历程和科研状态,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我们却在他的言谈中有如身临其境。在谈到陆老师求学经历时,眼前那个垂垂老矣的长者却变得英气十足,那是一个高大的形象,或者说过去那个年代对知识渴望的一群人的形象。这无疑让台下的大学生们感到了一种无名的惭愧,面对台上视力几乎为零的陆老师,台下出人意料地全部在认真听讲,这种教育的震撼力量是我在其他课堂上所未见过的。

陆老师从过去讲到未来,从农业讲到经济,从教书讲到育人,从科研讲到生活,时针转过一圈半,陆老师的讲座也告一段落。正如前期沟通的一样,一个半小时,误差在一分钟之内,没有讲稿,看不见时间,这一圈半的深意,不用言传,自可意会,几十年的匠人精神又一次体现在这一圈半里,现场响起雷动的掌声。

科研道路,坚守责任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年轻时的陆老师,将时间更多地奉献给了农田,用自己的事业激发起学生对于国家科研事业的热爱。一年又一年,田间的水稻熟弯了穗子,却也累弯了陆老师的腰。眼神不好了,他就请妻子读文献给他听;手写不动字了,他就边说边请妻子给他记录,就这样继续着他所热爱的科研工作,国家级“星火”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或许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他告诉年轻的大学生们,一时的成功也许是因为运气,但农业科研工作的继续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和长远眼光的支持,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匠人精神。只有每行每业都具有匠人精神,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转变为中国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民族自信。他正是坚持着这样的匠人精神,育成了一个又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他也是用这样的匠人精神,勉励着我们的大学生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远大的理想,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用大学有限的时光发挥出最大的热量。

农业科学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力量。国家的力量来源我们选择农业科研的学生,而我们的力量来源是像陆老师一样献身科研的老师。农业并不等同于农村,也不类似于农民,从事农业研究,是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我们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就选择了传承和陆老师一样的情怀与执着。

教书育人,坚持匠心

“干一行爱一行”是陆老师的人生信条,一个人若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便不能全力以赴去为之努力拼搏,那成功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他说,喜欢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内驱力,驱使着你更好地对待自己的职业,也将更好地到达你想要的未来。精心地设计,精心地制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是陆老师的四个“精”,这也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和教书育人者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陆老师始终践行着四个“精”的内涵,奋斗在科研一线上,忙碌在教书育人中。

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是老师,台下辛勤备课的也是老师;作业上给出几句简单评语的是老师,满含对学生殷切期望的也是老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这也许就是老师的宿命,也是老师光荣的使命。

这位老人,这位值得尊敬的、可爱的老人,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普通的教室里,在青年人的心头,播撒下信念的种子。他用一生诠释了匠人精神的内涵,更用一生培育了田里的庄稼和教室里的学生。如果说庄稼的成熟带给他的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喜悦,那学生的成长带给他的便是农业科学后继有人的欣慰。陆老师老了,眼神变得不好了,走路也变慢了,可不变的,是他的情怀,他的执着,他的坚守,他的责任,他奋斗一生的匠人之心,他奉献一生的育人之德啊。

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如今他们虽然老了,却仍在坚持育人,正如他们队伍的名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一样,关注着每一个青年人的成长。以青春的名义,以分享的姿态,以过来人的身份,以“夕阳红”的光辉,他们竭尽全力地去照亮每一颗彷徨的心,站好教书育人的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