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了小小的办公室;已在电脑前工作了整整一上午的老师轻轻摘下眼镜,站起身来,凝视着墙上那幅世界地图:从东到西,跨过太平洋,越过大西洋,标记之处,都是老师走过的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学术到人生,老师一直在那海洋般的浩瀚中自如徜徉。而这位老师,就是水稻育种专家,洪德林教授。
学术:扎实 精深 广博
对洪老师来说,学术上的点滴积累,正是这一切宽广浩瀚的起点。1977年从参加第一届高考后,进入安徽劳动大学学习,到1982年在江苏省农科院和南农攻读硕士学位,再到1988年从南农获得博士学位,十年多的时间里,洪老师一直在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相关领域学习钻研。
“经过了十年动乱,七七年考上大学;这样的学习机会,的确是来之不易,大家也都非常珍惜。‘挑灯夜战’,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毫不夸张的。”“我大学的时候,其实是‘工农兵学员’。我刚考上大学的时候,大队书记说我,好不容易从地里出来了,结果又考了一个‘刨田埂’大学。可是那个时候不甘心啊,自己就想着学出来之后‘跳龙门’,去过更好的生活。”四年之后,洪老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南农的研究生。
除了努力和踏实,洪老师谈到,随着学习的深入,专业性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学生在专业思想上,要更加精深和广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既然认准了一个专业,就去用探索的精神挖掘专业更深层的蕴意,去增进对于生命奥秘的‘己知’,去求精求深把它做好。”“从根本上说,研究作物,就是在研究P=G+E的等式:以产量为目的,遗传能够改良和创新品种,栽培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在整个育种学科的网络中,基础学科的概率论和专业方面的试验统计,都是统计的工具;而从宏观的遗传学,到微观的细胞学,再到更微观的分子生物学,都是遗传的方法。正是这样的学科交叉和关联,构成了这个巨大且严密的网络;这,也正是广博的含义所在。”
眼界:海外的视野
两度赴日学习,一次赴德访问;看过加州的野生稻,也参观过法国的大农场……多年来,洪老师走过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不一样的风景,也有着不一样的开阔视野。
洪老师曾受国家教委委派到日本访问半年,也曾同日本香山大学的教授共同在日研究,对日本文化有着独特的了解和认识,偶尔说话也会带出几个日语词汇,多了几分诙谐幽默。说到美国,洪老师讲了不少:“加州一边是落基山脉,一边靠着太平洋,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平原,视野开阔,风景也怡人;高校呢,有以欧式建筑为主的斯坦福大学,也非常典雅漂亮。我也特别喜欢到人家超市里面卖米的地方去看,到他们田里去看;机械化的作业,还有飞机喷洒肥料等等,都很先进。”“学术交流方面,也去过德国两次,第一次是学校组织去,一是听它们大学里面讲课,一是参观他们的一些大学,正儿八经学了不少东西。德国的农业,也是机械化程度很高。就比如常见的浆果,番茄,都是机械化采摘;还有土豆,从地下收获,也是使用机械。”
“其实海外的经历,最主要的意义,还是开阔你的眼界。出去了才知道,这个世界,远不止眼前的这一点点。在更宽领域的研究上,我们以一个省、一个国家为单位,而是以地球为单位;视野开阔了,思路和心胸也就都开阔了。”
文史:之外的趣味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工作上专注投入的洪老师说,自己在家也很喜欢看古典文化方面的书。“唐诗宋词元曲,《史记》《三国》《资治通鉴》,读些人文和历史,是丰富心灵的最好方式。”洪老师说,中国传统文化精深厚重;能真正陶醉其间,的确会使生活多一种别致的色彩和趣味。疲累的时候,贯通的文脉和隽永的诗意,总能抚平焦躁的意绪;总能让人再静下心来,回归安宁。
结语
从学术到兴趣,从国内到海外,洪老师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兴趣让人赞叹。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洪老师总能寻得这样的一份守候和投入,并在其中自如徜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广大的学术和生活天地里,在广袤的地球土地上,哪怕只有一次驻足,只要用心耕耘,便有无穷的乐趣和无限的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