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肯尼亚纳库鲁市埃格顿大学的农学试验田,几名学生围在农学院教授刘高琼身边,困惑于当地常年缺水、草木干枯,农作物难以生长。
“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这样的气候条件,开发出新的耐旱品种”。
刘高琼原本在南京农业大学任教,1997年,他受教育部和南京农业大学委派,来到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担任农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教育援助项目告一段落,刘高琼却留了下来。
这一留,就是20年。
妙手治虫害 中国教授手到病除
肯尼亚与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属于农业国,GDP中农业占比在25%以上,超过85%以上的肯尼亚人住在农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脚下的土地。肯尼亚光照充足、土壤条件好,但是因为干旱缺水、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刘高琼一到肯尼亚,就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他的课堂大多是在田间,带领学生下田取样,现场示教。课堂外的时间,他就义务为周边的农户诊断病虫害、传授农业技术。
当地茶园的茶树不精神了,农场的庄稼生虫了,农户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中国教授,因为他技术好、经验足,对于农田病害“手到病除”。
2002年,当地巴拉卡农场爆发大面积传染病,眼看着20公顷的玫瑰打了蔫儿、叶子发黄凋落,农场总经理埃里加心急如焚。
刘高琼闻讯立即驱车赶到农场,对感染的花苞细致观察,农学专家的身份和丰富的田间试验,让他一下子就判断出了病因——玫瑰感染了霜霉病。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刘高琼挽起裤腿、拿上剪刀,手把手地教农场工人修剪枝条、给土壤铺膜,从而减少水分蒸发,截断病菌的生长途径。
在巴拉卡农场忙碌了整整3周,20多个大棚的玫瑰花保住了,刘高琼这把“妙手”为农场挽回经济损失约9万美元。
“靠我们几个中国教授还不够,当地急需的是农业技术人才。”刘高琼说。
2008年,受教育部委托,我校组织来自农作物生产、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多位教授赶赴肯尼亚,为当地的农业部门官员、涉农高校骨干教师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对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成为全国第一个“走出去”办班的高校。
改变“老三样” 大篷车开进了示范园
频繁的农业技术交流与校际合作,“催生”出了全球首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孔子学院。
“语言、文化交流是基础,农业培训是特色,”据中方院长李院介绍,农业孔子学院将汉语教学与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既懂汉语、又通农技的高级人才。自2013年揭牌以来,学院已经举办温室作物栽培技术、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农业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50余人,学员遍及肯尼亚47个郡。
除了讲知识,还要做示范。
2014年3月,从事农业研究37年的我校教师黄海来到肯尼亚,他发现该国种植业80%都是小规模种植户,种惯了洋葱、土豆、胡萝卜“老三样”,市场品种单一、潜力释放不足,农户收入水平不高。
如何才能改变种植户们的老观念,使他们接受适宜当地生产、市场价值更高的新品种呢?
“能解决问题、能带来效益,农户们才会欢迎”,黄海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业落后的面貌,除了散打式的农技推广“大篷车”,还要有集中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从这种菊叶中提炼的‘甜叶菊苷’甜度比白糖高300倍,热量只有白糖的1/300,”2016年9月,黄海将从南农大带来的甜叶菊种质资源,拿到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的面前。
刘显法此行是对园区的新品种试种情况进行考察。该园是学校自筹经费,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合作共建的“中肯农业示范园”。
“甜叶菊是一种天然、安全的植物甜味剂,适合糖尿病人和肥胖病人食用”。黄海看中的是甜叶菊的市场价值。
刘显法详细了解了甜叶菊所具有的高甜度、高安全性、低热量的特性后,当即表示可以先示范种植,再引入企业,推向市场。
黄海告诉记者,自2014年“中肯农业示范园”建成以来,学校已经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了部分灌溉设施建设,并引入了甜叶菊、萝卜、小麦、豆类等多个新品种的展示与试验种植。
桃李跨国界 “师生会”变身“师友会”
今年春节刚过,埃格顿大学国际处处长约瑟夫就忙着张罗作物分子生物实验室的仪器安装调试与技能培训工作。
他告诉记者,这个实验室可不一般。它是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时敲定的项目,当时李克强总理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共同参加了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备忘录签署仪式。中国科技部、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个肯尼亚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最终落成,实验室主要开展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生物技术育种等工作。
有意思的是,此行前来为埃大青年教师培训实验技术的专家团里,有一位10年前约瑟夫在我校攻读博士时的导师——园艺学院陈劲枫教授。
“导师要来,我的工作可来不得半点马虎,”约瑟夫既期待又紧张。
据了解,2010年5月,南农大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共同加入了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开启了以能力建设为引领的全方位的新型校际合作模式。双方在学生联合培养、合作科研、实验室建设、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南京农业大学先后接收埃格顿大学30多位年轻教师来校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红生告诉记者,除了约瑟夫,埃格顿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兽医学院院长、植物园园长等都是南农大培养的博士生。“‘师生会’常常变成了‘师友会’”。
既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又踏踏实实地培养了农业技术人才,在肯尼亚百姓眼中,南京农业大学20多年来的科技援外工作仿佛是非洲旱地上的一场“甘霖”。而随着中肯农业示范园、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的建立,以南京农业大学与埃格顿大学为纽带,也将带动两国间更多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