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毕业季:“破釜沉舟”需要主动为之

2017-05-19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公管院 赵攀奥 图片:

“破釜沉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讲的是秦朝末年,楚怀王为救被秦军包围的赵军,命项羽率楚军北上增援,最终在巨鹿大败秦军的故事。《史记》上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在项羽“破釜沉舟”地率领下,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猛虎下山、雷霆万钧之势大破秦军。至此,秦军的主力基本被消灭,项羽也凭借这一场战役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破釜沉舟”所赋予的时代寓意一清二楚:比喻不给自己留退路,不顾一切干到底的坚强决心。当下,很多人一感到压力就用“破釜沉舟”聊以自慰,错用“破釜沉舟”、乱用“破釜沉舟”的现象俯拾皆是。有的人面对机遇畏葸不前、坐失良机,随后却喊出要破釜沉舟、东山再起的口号;有的人面对潜在困境临渴掘井、得过且过,被逼绝境后方想要破釜沉舟、力挽狂澜。岂不知,这些行为都不符合“破釜沉舟”的本质含义。


回到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上,其成功的背后有两个本质因素。一、目标明确。楚军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败章邯所统领的秦军,解救被围困在巨鹿的赵王歇。因此,战役开始前,楚军就已然义无反顾、斗志昂扬。二、主动为之。项羽是主动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渡河后,项羽又主动命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于此观之,“破釜沉舟”并非秦军所逼,也并非形势所必须,而是项羽主动为之,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战斗潜力。正是因为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有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又能审时度势主动激发潜能,最终留下了“破釜沉舟”的千古佳话。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失街亭的马谡。面对来势汹汹的司马懿大军,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不顾诸葛亮临行前“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叮咛以及副将王平的再三劝阻,执意要在街亭旁边的山上屯兵,还生搬硬套兵法中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魏军连夜围山,切断水道并放火烧山,蜀军大乱最后痛失街亭。马谡欲凭高山峻岭营造“破釜沉舟”的氛围,但这场战斗中的主要困境却是被动受之。蜀军的主要困境是外部环境(司马懿断其水道、放火烧山)造成的,而并非马谡自己创造。因此,蜀军面对突发的困境毫无准备、束手无策,更遑论意志力和战斗力,溃不成军就在所难免了。


一言以蔽之,破釜沉舟的关键在于审时度势、主动为之。又到一年毕业季,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需要我们沉着应对、做出抉择。有的人力求安稳、违背初心,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但看似平稳的道路。谁知“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看似平静的海面起了波澜,迎来了狂风骤雨,此时再想要“破釜沉舟”,实则已为垂死挣扎,属于强弩之末了。站在人生路口,只有矢志不移、主动为之才能激发潜能、长风破浪,方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主动为之的背后是对潜在困难的充分认识,是对远大目标的坚定不移,是对必胜信念的一以贯之。只有主动为之的“破釜沉舟”,我们才能有所不为,而后有所必为!

审核:

校对:

编辑:王梦璐

阅读次数:4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