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介绍:
洪晓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长、(国际)系统与应用蜱螨学会秘书长。主持“农业昆虫学”、“农业螨类学”、“昆虫分子生态学”等课程建设,坚持教授上讲台的做法,锐意改革。在教学方法上,瞄准国内外昆虫学先进课程,介绍昆虫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理论课学习内容,采取启发式教学手段,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教学建设上,主编“农业昆虫学”等3本教材,主持“农业昆虫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昆虫与人类生活”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视频课程建设。获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教材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称号。
对于一名“211”高校的大学老师来说,教学科研就像双轮驱动,缺一不可。研究型大学老师们只做研究不行,光靠教学也不行。一所大学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培养人才,也要重视科研。这两者并不矛盾,教学对科研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书本上没讲透的知识点,科研刚好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丰富教师的课堂。
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教师,就要教书育人,这是一份责任。既然“教”,就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学要投入,不能上讲台就“胡讲”,必须要精心准备。不要因为大环境的“指挥棒”因素,忽视了教学。科研要做好,教学也要做好。在科研不放松的情况下,教学绝不能被忽视掉。
老师要在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教学不至于太空洞。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和书本基本上没有区别,学生听起来自然会觉得很无趣。这是因为老师肚子里的“货”太少了。其实每一个科学问题都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多讲有趣的内容,就能吸引学生。所以,老师应该经常参与实践调查,阅读科研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同行沟通,从科研中获得知识,由此来丰富自己对知识点的积累。比如在课堂上如果说稻飞虱是一种很重要的害虫,学生就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是如果老师举例2006年全国稻飞虱大爆发,南京地区像下虫雨一样,江苏省虫灾最严重的是张家港市,虫子要用麻袋装,这就很形象了。这个例子一讲,同学就会觉得很有意思。这些知识是书本以外的,但是却是和书本相结合的,只要补充一分钟,你的课堂就会很有趣。
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注重艺术性,要让课堂变得很吸引人。我觉得一个老师的吸引力不是靠纪律强调和约束,而是靠课堂本身的吸引力。我要让学生感觉,如果不来听课,就会少了解很多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会穿插提问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当然学生也可以问我,这种双向的沟通,让他们的思路随时跟着老师转,让我的课堂既紧张又轻松。当然,课堂提问我也不会做任何标记,学生回答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高度的积极性来学习,不靠纪律来强迫人。学生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仅靠纪律来要求他们会越来越过时,靠课程本身的含金量和趣味性来吸引他们才更有效果。同时,还可以尝试在课上开一些小的玩笑,来丰富课堂趣味性。比如,有一年我的课恰逢清明节,又刚好下雨。课前,我即兴在黑板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要问害虫怎么防,农民遥指南农大”,这种方式很应景,让学生一下子对课堂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