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生教育八十周年:续写“大学”与“大地”之缘

2016-10-27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许天颖  图片: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的长期积累,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更需要优良治学传统的长期传承和发扬光大。幸运的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正好具备了这些条件。”10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迎来114岁生日,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祥地,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生教育八十周年座谈会在该校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钟甫宁回顾起80年来中国农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当日,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农经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近几届成员近50人参加了座谈会。

承接厚重历史  续写“大学”与“大地”之缘


    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金陵大学于1921年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农业经济系,首任系主任卜凯教授(John Lossing Buck)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农户调查,编著的《中国农家经济》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经典文献。1936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培养农经研究生,这被视作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发端,也成为南农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开端。

    有意思的是,在卜凯从事农村调查的过程中,其夫人赛珍珠便和村民们唠家常,灵感逐渐在脑海发酵,创造出农村题材小说《大地》,摘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卜凯和赛珍珠这对美国伉俪,以‘大学’和‘大地’为纽带而浑然一体,通过深入中国乡村调查和与农民的亲密接触,创办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农经系,产生了源于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讲述金陵大学农科的历史,勾连出这段“大学与大地”、“西方与东方”、“科学与人文”相融的佳话。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人实在、为研实证、为事实干”,也日渐成为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卜凯教授主持的“中国农家经济调查”和“中国土地利用调查”,前后历时10多年,调查覆盖22个省的近40000农户,其最终成果《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出版后成为研究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典之作。乔启明教授主持的“乡村人口问题研究”,涵盖11个省12000多农户,其成果《中华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农村人口及生命统计之研究》是当时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必读之作。”

    在钟甫宁教授看来,农业经济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部门经济学,它要求研究者深入了解农村和农业实际状况,更要求研究者了解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农民,因此,研究者必须深入本国农村,以本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全国农经学科的“杰青”这里占了大半


    “这里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培养了全国农经学科现有6名“杰青”中的4人、现有4名特聘教授中的2人。在国际农经界,南京农业大学农经校友在美国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知名高校农经学科担任教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亚洲开发银行(ADB)等著名国际研究机构担任要职,被国际同行称为‘南农军团’,”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在致辞中介绍。

    是什么使得南京农业大学农经学科才俊辈出、硕果累累?钟甫宁认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中继承了金陵大学的严谨治学传统,并且通过适当渠道与兄弟院校交流,共同努力提高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

    自1990年开始,农业经济学界发起并举办每年一度的农业经济中青年学术年会,历经20多年长盛不衰,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交流平台。进入21世纪以来,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并与浙江大学卡特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共同举办“长三角研究生三农论坛”,每年由三校各选拔5名左右研究生向本校和兄弟院校研究生汇报**的研究成果,接受外校教师的点评,听取并回答本校和外校研究的质疑。这种跨学校的交流不仅使三校的师生受益匪浅,而且吸引了一些其他兄弟院校前来参与。

    为了进一步增加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南农经济管理学院组织了每月一度的“卜凯研究生三农论坛”,每次同样由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并由本院教师或来访专家点评。相当一批研究生指导教师已经形成了与研究生定期讨论学术问题的制度,有些还是开放式的,欢迎其他研究生参加。

    那又是什么造就了国际农经舞台上的“南农军团”,学院在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人才方面又有哪些“秘诀”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教授介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直保持着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特点,南京农业大学主要从师资队伍、课程教材、长短期的师生国际交流以及高层次国际研讨会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是打开师生的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不仅做本土的研究,更要把本土的研究做成国际的话题”。

展望未来:学科走向交叉融合


    据了解,80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从仅仅1个单位、每年招生3-4人发展到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每年招生千名以上(包括林业经济管理);培养质量也保持较高水平,先后有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论及学科以及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钟甫宁教授认为将呈现“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农经会向外延伸,触及土地资源管理、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等专业,以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其研究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涵盖资源环境、流通、消费、营养、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也在向农经渗透,不少综合性大学建立起了涉农研究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招**才的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朱晶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研究生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同时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够在特定的领域或者是知识构架上有所突破。我们欢迎有农业或者相关自然学科背景的学生投身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当然,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基础,因为农业经济管理采用的很多研究方法来自这两个学科。”

    钟甫宁补充说,“这种交叉融合的趋势,也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我们培养出的研究生一部分会继续做扎实的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也有一部分会到企业,从事产业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制定分类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使得农经学科更好地发展下去”。

审核:

校对:

编辑:王梦璐 石松

阅读次数:289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