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如梦。
我很少使用这样一个词,从未真切地体会到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也顾虑着这样的表达是否略显做作。而当火车从北京的深夜驶入南京的清晨时,当我又重回到离别了两月的这片故土时,我才真正地感受到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就这样,我的中科院实习之行已悄然卷进时间的卷轴。我生怕多年之后,再忆起当年的难能可贵,却只剩下干涸的墨水与静止的画面,还是写下来吧,趁着脑海中还存留的影像,终究是写下最好。
我是一个喜于早作打算的人,我享受着当曾经所谓的奢望到某一天成真时所给予我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享受着站在另一个高度俯瞰大地时的震撼。要想做纯粹的科研就要去中科院,正是一年前的这个信念支撑我实现了这个目标。回头看来,一个五年制专业大三的学生却得到如此珍贵的实习机会,实在幸运。
与原初计划不同的是,我最终选择了国内生命科学领域两处拔尖的研究所进行暑期实习,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前者地处上海,后者位于北京。
王晓东院士谈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时,曾说这是一块”一切为了科研”的科研圣地,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科院,至少在我实习的这两个研究所,确实如此。最早接触科研,还是在大二的时候,在本院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得以初窥科研的魅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课堂之外,实验室怕是我待的最多的地方。
科研不易,也正因如此才更让我佩服奋战不息的科研工作者们。科研就像是在黑暗中寻找着些微的亮光,在危险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小道,失败随时悄然而至,前功尽弃不知何时来到,真理就是这样摸爬滚打出来的吧。因为仅仅是一个本科实习生而已,所以中科院导师对我要求不高,只希望我有所收获长些见识就好,而我也只想尽可能早点来晚些走多学些东西,那样也就知足了。而实习期间最令我震撼的是,当我早上八点赶到实验室时早有师兄师姐在做实验,当我晚上十点半离去时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天工作16小时者不在少数。我曾与一位师兄闲聊,问他这样的生活不累吗,他笑笑说累也成了不累,习惯就好。或许每个人深造的目的都不相同,有人仅为文凭,有人为名利,有人为能解决困扰科学界的难题。不管哪种,师兄师姐们纵然痛苦或欢愉,也都披甲前行;纵然艰苦跋涉,也不愿可惜了这荏苒的时光。
因为在这两处研究所我都仅实习了大约一月之久,时间过短,难以独立完成具体的课题,所以我主要跟着师兄师姐学习一些实验室常用的操作技术,间歇时间便花在阅读文献上了。在这两段实习中,我除了温故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也学习了小鼠基因型鉴定、抽提RNA、定量PCR、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质粒转染等操作技术,不一而足。另外,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及查找阅读文献资料,我也对炎症反应的负调控,炎症相关肿瘤的免疫调控,疱疹病毒的包装释放,肝炎病毒免疫逃逸,干扰素诱导基因产物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实验室组会是实验室定期举行的组内会议,从跟老师的几次交流中,我可以感受到组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组会上,大家或汇报工作进展,或讲解文献,畅所欲言,思维碰撞,我意识到实验室高质量的文章不仅是辛苦做出来的,也是群策群力想出来的,二者缺一不可。我不愿错过组会这个绝佳的平台,自告奋勇讲解了一篇发表于《PNAS》的文章《Cytoplasmic isoforms of Kaposi sarcoma herpesvirus LANA recruit and antagonize the innate immune DNA sensor cGAS》,虽自我感觉还差功力,但受到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赞许与勉励后,我真是欣喜若狂。回忆起来,这两段实习中有太多难以忘却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让我深深感受到科研的乐趣与惊喜,真等到那一刻才感受到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或许支撑这么多科研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动力就源于窥得真理一角时内心无穷无尽的惊喜。
研究所的生活是单调的,但换个角度而言,是纯粹的,每一位师兄师姐都保持着一颗单纯而质朴的心。我时常见到有人在实验室里养养蚕,种几株花草,给枯燥的实验室生活带来一丝惬意。
我是个幸运的人,短短的暑假却见识到太多珍贵的东西,拥有了一段难忘的实习经历。我的脚步不会停止,有太多我想做的事还没达成。我想我不会忘却这个夏天,还有那样一群可爱又才华横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