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中国江苏网】南农大肯尼亚建首家农业特色孔子学院

2016-05-13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4月29日,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海外理事万腊梅女士来学院,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京剧艺术讲座。

    4月28日,以“就业”为主题,为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简历撰写、面试等实用性的就业指导。

    4月27日,学院组织演讲比赛,演讲之后选手们5分钟才艺表演,诗朗诵《将进酒》、通俗歌曲《荷塘月色》次第上演。

    4月26日,学院举办的第三期分子生物学培训班开班。

    ……

    开展如此密集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这个学院在非洲,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援建”的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

    5月6日,记者拨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远的电话,没聊几句就感受到埃大孔子学院的活动很多,而李远也特别忙碌。

    “肯尼亚这边的学制和国内不一样,5月初正是学期结束放假的时候,这几天我们事务性的工作多一些……嗯?采访?你在肯尼亚还是在国内啊?”

    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李远了。李远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老师,2013年起南农大对口建设的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李远远赴非洲,担任中方院长。2015年7月,李远带着来一批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来中国参加交流项目,短短一周的时间要去镇江、北京辗转几个城市,都挤不出时间好好陪一下家人。经不起记者的软磨硬泡,他还是硬挤出了两个小时,在他南农大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得那一次采访,不断地被找他的电话和老师学生的敲门打断。

    当时李远除了安排肯尼亚学生参加的文化活动之外,正在忙着敲定埃大与南农大校领导会谈的日程,落实援建埃大作物分子生物实验室的细节。

    5月6日,记者再次采访李远,得知作物分子生物实验室已经落成,对肯尼亚相关方面的人员培训班都开到第三期了。“2015年12月中旬,76台(套)仪器设备完成清关手续,运到埃大。今年1月中旬,南京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侍婷和中江公司两位工程师专程赶来安装、调试。2月中旬,春节刚过,南农大园艺学院的陈劲枫教授等7位老师也专程赶来,培训埃大的青年骨干教师,教他们怎么样使用荧光定量PCR仪、分光光度仪、高速离心机等‘高大上’的仪器设备。”

    李远介绍,这个实验室可不一般。它是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时敲定的项目,当时李克强总理与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共同参加了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备忘录签署仪式。中国科技部、南京农业大学和埃格顿大学共同努力,才最终“催生”出这个肯尼亚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其建成大大提升了肯尼亚农作物科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水平,还将为提高作物产量、缓解肯尼亚粮食安全问题做出贡献。

    与大多数主要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孔子学院不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

    “汉语语言文化教学是基础,农业培训是特色。”李远介绍,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开展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教育与科研等一系列农业合作活动。自2013年揭牌以来,学院已经为肯尼亚和东非其他国家举办温室作物栽培技术、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农业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80余人,为提高肯尼亚和东非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孔子学院的农业课程有一部分是向埃大的学生开设的学分课程,比如温室技术、园艺学研究导论、园艺学实验……这些是埃大农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刘高琼教授是在埃格顿大学最资深的农学教授,1997年去肯尼亚,差不多已经在那里20年了。刘老师,每周在埃大孔子学院上课15节以上,不上课的时候,经常被当地农民请去诊断庄稼病虫害了,他在肯尼亚的农业界有着崇高的地位,提起他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茶园里的茶树不精神了,花卉园里的玫瑰花生病了,农场的庄稼生虫了……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找中国刘老师帮忙。而经验丰富的刘老师去看过之后,多半马上就找到病根,按照刘老师说的方法去对症下药,很快就药到病除。

    肯尼亚与多数非洲国家一样,属于农业国,GDP中农业的占比在25%以上。超过85%以上的肯尼亚人住在农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脚下的土地。肯尼亚的光照条件好,发展农业有着不少优势,但是因为缺水,加上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孔子学院与国际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合作,在埃大为当地农民进行免费教育,与国际组织合作,不仅在埃大,而且在肯尼亚的主要农业区巡回培训,培训的学员遍及肯尼亚的47个郡。在肯尼亚,农业特色孔子学院无疑是来自中国的“甘霖”。

    今年新年第一天,埃大孔子学院的黄海老师驱车100多公里去看望果园种植户Amos,还顺便送给他急需的修剪工具。Amos带黄海老师去看果园里“中国技术”高接的桃、梨优良品种。以前肯尼亚果农扦插育苗,梨、李、桃等果树成活率不足1%,而在黄海老师指导下用嫁接育苗技术,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听说是中国来的客人,村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亲自出来迎接。”黄海老师说,肯尼亚村民们对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令他非常感动。

    教学、培训、技术推广之外,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与当地人广泛交流,在事实上充当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在孔子学院老师长长的肯尼亚的“朋友圈”名单里,既有当地的政要、社会名流,也有很多普通百姓。当地的一位驾校教练跟李远成了很好的朋友。按照当地的风俗,结婚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会亲”仪式,双方的亲戚和最好的朋友会出场。这位驾校教练试探性地邀请李远参加他女儿结婚的“会亲”仪式。那一天,李远和孔子学院的几位老师一起出场,这位驾校教练欣喜若狂,来了中国贵客,在当地人看来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现在,李远他们有很多像这位驾校教练一样的当地朋友,他们经常会互相串门。

    “在肯尼亚,我们没有外来户的感觉。”李远说:“一方面我们中华的文化通过孔子学院传播到了当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双向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更友好地相处。”

    非洲条件艰苦,种种不便只有在那里生活过后才能感受更加真切,通讯网络不好,道路路况差,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肯尼亚的面积相当于5个江苏那么大,有着40多个少数民族,有少数地方还有原始部落的社会组织形态,没有过渡到现代文明的阶段。按照联合国日均生活费用1美元的标准,肯尼亚4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为粮食不足,很多当地人一天吃两顿,甚至一天只吃一顿。埃大处在东非大裂谷区域,气候干旱,沙土存不住水,水是当地特别紧缺的资源。打井取水在非洲很多地方管用,但是在埃大附近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往往要深入到地下400米才能找到蓄水层,打一口井动辄上万美元的花费,不要说肯尼亚的普通老百姓,就是埃大也轻易拿不出来。

    “旱季的时候,三四个月吧,缺水是普遍面临的困难。有时候半个月自来水管里放不出一滴水来。”李远说,在那些日子里,喝水都成问题,洗澡就更是不敢想的奢侈了。

    对于在肯尼亚的这些生活上的困难,李远只是淡淡地笑着说“当地人能过,我们也能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炳山


肯尼亚学生学京剧


刘高琼老师在指导当地农民




南农大教授王大平指导来南农交流的肯尼亚学生画中国画。  摄影朱海蕾

审核:

校对:

编辑:柯小岚 许天颖

阅读次数:30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