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农民日报】教科推一体校地农共赢

2016-05-06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黄熙春 范建行 本报记者 沈建华 李文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科技大篷车”“双百工程”,到2012年获批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历来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学校师生的足迹遍及江苏及周边地区80多个县(市)、800多个乡镇,每年有4000余人次教师、1万余人次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基层农民的需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5年8月,南农大承担了农业部、财政部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创新“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专家走到农村一线,从事农技推广,探索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之道,让“顶天”与“立地”间的通道更畅通。

    “随着农村形势不断变化,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由过去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二是由单项技术需求转变为综合技术方案需求。而这正与农业大学学科齐全、技术掌握全面相吻合。因此,农业部和财政部此时实施的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说。

    顶层设计,做好“一对一”

    南农大承担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时,校长周光宏就明确提出:统筹学校各类资源,支持试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左惟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丁艳锋为副组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公室(新农办)、科研院、计财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新农办主任陈巍说:“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促进学校内部沟通和协调,整合学校内部科技和人力资源,这样项目实施需要哪方面的资源,就能很好地进行组织。”

    接地气的专家阵容强大,为项目开展注入了“强心针”“推动剂”。稻麦、果蔬产业既是此次江苏省项目实施的主导产业,也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为此,学校选定了农学院博导姜东教授和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绍铃教授分别担任两个产业技术负责人,并组织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多、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试点工作,形成“1个基地1位专家联系员、1个示范点1位对接专家”的工作格局。目前,稻麦产业共有21位教师、果蔬产业共有28位教师参与到试点工作中来,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22人,另外,学校还从地方推广部门外聘了20位推广教授参与推广服务工作。学校量化了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将服务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具体落实到对接专家。

    学校明确了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岗位专家职能职责,“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我们与产业首席、基地对接专家和外聘推广教授签订了责任书与月度计划书。”陈巍介绍。

    项目中,学校选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作为试点工作的科研试验基地,进行技术集成与展示;而区域示范基地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关键环节,首席专家选择团队技术骨干作为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所在县市农业部门选定一名示范基地协调负责人,校方与地方两位负责人分工合作,共同负责衔接下辖重点乡镇的基层农技服务站点,推动乡镇农技服务站点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每个对接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地、生根。

    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志丰对这种相互配合、为农民示范指导的模式很认可:“以前我们也会请专家来授课,但基本上授课结束专家就会离开,自从把我们选定为示范基地以来,南农大副教授钱春桃每月有20多天在我们这里,给我们作技术指导与服务,跟我们联系非常紧密。”

    “双线共推”:线上做服务,线下建联盟

    “最初我们开展农业生产,都是一种封闭的、各自为政的状态,相互间的交流很少,现在南农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常州市金坛区邓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邓国强说。

    他指的是南农大开发的“南农易农”APP,能通过南农大专家指导,“让农事操作更容易”。其功能包括为用户量身定制当前最佳农事操作的“当前农事”、为用户提供最新国内外农业科技知识的“农业科技”、实时给用户讲课指导的“易农微课”、用户可以直接发送文字语音给专家的“易农互动”等模块。除此之外,“南农易农”APP还包含农业要闻、农业政策、市场资讯等模块,把学校丰富的农技推广数据、教育培训资源、农业科技成果等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推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前干农活、防治病虫害只能靠经验,现在可以靠专家、靠科学技术。”今年58岁的韩洪明是金坛区庄阳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刚参加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现在,韩洪明的农机合作社承包了190亩小麦水稻的农技服务、1500亩的代农插秧服务,“啥时候,该做什么防治,用什么药效果明显,这个APP里都有。”

    光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新型农业服务模式,农业的改革发展很难取得突破。为了配合“南农易农”APP的应用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及农业推广部门合作,南农大推进共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

    2015年12月,“金坛稻麦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成立。金坛示范基地以各乡镇农技推广骨干为主体,落实20名专家加入云平台专家库,以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主体,落实215户农户加入云平台农户库。

    韩洪明也加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不光有新品种,还有新技术、新服务,让我们享受了很大的实惠。现在,我的小麦长势非常好,照目前看,产量肯定会提高,也肯定会增收,我心里特别高兴。”他说。

    南农大牵头,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相关产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起来,交流推广技术、学习培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盟建设,并逐渐扩大联盟范围、规模,抱团发展。南农大已先后在金坛、句容、常熟、兴化、宿城、东海等地推动成立起联盟,并与相对应示范点对接相关事宜,目前已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多户。

    为加强“南农易农”APP的实用性,南农大本着“内容为王”“机制为帅”的原则,校内外专家做到及时、实时推送,同时,通过完善“南农易农”APP运行方案,建立起信息供给保障机制。“目前,我们结合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开展的这种新的推广模式,已经得到了地方广大种植大户的欢迎和好评,待进一步做大、时机成熟时,我们还将尝试APP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丁艳锋说。

    田间做试点,农民得实惠

    在兴化示范基地,一架传感器矗立在田间,“以前查看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大部分是农技人员凭经验,一天只能看一两块田,不但效率低,还会错过最佳的‘诊疗期’。”南农大教授田永超正在观察田里小麦的长势。借助自主研发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系统、生长检测诊断仪、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平台等软硬件产品,以作物长势分布图、肥水处方图、产量品质分布图等为主要应用形式,南农大为农户绘制出简便实用的作物生长“营养图”。

    “像今天这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活动,我已经参加过很多次了,听专家的讲课和培训,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南农大的老师到我们农场踏田诊断,面对面地指导,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站在一片油绿、茁壮的麦田前,刚参加完南农大组织的现场培训活动的钓鱼镇原农技站站长李德剑胸有成竹地说,“今年我的小麦虽然播种晚,但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长势很好,产量一定高,品质也不会差。”

    在兴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围在各类物化产品前,排队领取物化补贴。家庭农场主赵红全领到一箱小麦增产抗倒营养剂,难掩激动,“我家种着600亩的小麦,自从去年11月份加入联盟以来,今天是第三次来领物化补贴了。这些都是很好的农药肥料,是南农大专家推荐的,我们都信得过。”赵红全告诉记者。

    “除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我们还会在示范基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发放一定的物化补贴,包括新型有机肥、基质、种子、农药和科普资料等,8个月来发放物化补贴价值共计460多万元。”陈巍说。

    在宿迁市守旭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合作社社员杨晓丽说:“以前种的黄瓜效益非常不好,现在种了南农大推广的‘南水2号’,产量高、口感好,果蔬贩们都抢着要,还都要跟我提前预约。”

    “南水2号”是南农大园艺学院最新培育的水果型黄瓜品种,全雌型,植株长势旺盛,单性结实能力强,肉质脆嫩,商品性佳,抗病性好,耐低温弱光能力强,丰产稳定性好,特别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大棚早熟栽培。




审核:

校对:

编辑:柯小岚 许天颖

阅读次数:48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