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走向世界的“气候政治”

2015-12-17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张雪  图片:

    日前,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近150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最高国家领导人首次出席世界气候大会。习近平的讲话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热议,虽然众说纷纭,但都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肯定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能力和魄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科学发展五大理念无不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主席成功地将中国内部低碳发展的经验带上了国际舞台。

    著名社会学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智囊团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曾发表了富有预见性的言论: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的增长、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及生态破坏和灾难。在日益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下,虽然不会出现世界性的政府,但是上述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提出合作性的全球政策架构。其中,为了解决生态问题,吉登斯提出了“技术的人道化”这个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任何技术革新和技术生产都要本着人道主义的思想,一切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然而本属于现代社会的种种不良后果却提前出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气候恶化和生态破坏便是一个典型。在全球化趋势“无孔不入”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用发展换来的气候恶化多多少少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负面影响。此时,中国政府选择走向世界的“气候政治”,既是在积极争取公正待遇,又是在选择责任与担当。

    走向世界的“气候政治”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这意味着中国在气候变化事务的“权利与义务”上与全世界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同呼吸、共命运。然而,同呼吸、共命运并不意味着抹杀掉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倒更应该认清各自的位置,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做好各自分内的事,而不是对分内的事务讨价还价、对别国的行动指手画脚。气候谈判之所以难有进展,正是因为全球局势复杂,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这其中的利益博弈难以一言蔽之。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西方发达国家应尽到大国责任,尽快兑现资金、技术支持的承诺,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参与到建设合作性的全球政策构造的事业中去。

    走向世界的“气候政治”就是要放眼国际,据理力争,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谋福利。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31亿美元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正是中国政府彰显大国形象的重要表现。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中国可以利用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参与完善既定的气候变化管理办法,促进“南南合作”,努力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提出自己的诉求,打破西方少数国家“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走向世界的“气候政治”就是要立足国内,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之务实的理念并付诸行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全球碳市场,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但“大数据”并不能保证环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以北京为例,从去年的“APEC蓝”到最近的“红色预警”可以看出,政府不是没有做好治霾工作的能力,只是缺少大刀阔斧的决心。环保绝对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也绝对不是国家浩大的“面子工程”。以人为本,为生活在中国的广大人民谋求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才是治霾、环保的精髓所在。

    “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社会主义是走向他人。”相信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发言是“气候政治”的开场曲。走向世界,深度参与才能获得共赢。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石松

阅读次数:100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