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王绍鹏
“12月,我今年将最后一次去新疆,新技术还需要继续拓展。”南农教授麻浩见到记者后的一句话。他带着自己的荒漠治理新技术,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不断尝试并且在当地获得成功。同时,这项技术还填补了国内外荒漠造林技术领域的空白。麻浩作为南京市的321人才,公司于2013年4月成立在仙林南大科学园,他也在用南京的先进技术支援着西部发展。
从援疆到驻疆
对于新疆,麻浩的感情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喜欢那里的自然风光,喜欢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十几年前,他受南京农业大学委派到新疆农业大学援疆支教,一直致力于育种学、种子学教育的他,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疆的大学生们。
他告诉记者:“在支教期间,我们和新疆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提高梭梭属植物应对地表层高温胁迫的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其中一项技术是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为植被的恢复和营建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而这项技术,也为他今后的荒漠治理打下了基础。
现在,他每年有半数的时间都在西北,除了回南京上课外,就是在那边的基地不停做实验。“我都快成为半个新疆人了,吃的也习惯了,那边的朋友也很多”,除了新疆外,他把自己的防治荒漠化技术也再向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推广,“我的技术在当地很受政府欢迎,并节省了很大的政府财政”。
30cm的管子是技术核心
“这个管子,你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我的技术核心啊!”麻浩说,在沙漠中,受干旱、风沙、地表温度、地质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很不容易成活,“种在沙漠的环境下,还要防止沙老鼠的啃咬”。为了预防这些问题,他使用了这个可以降解的管子,“沙漠温差大,晚上会很冷,这个管子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温效果”。
他介绍,由于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荒漠地里露天育苗方式,导致市供荒漠植物苗木质量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及其稳定性,而公司新发明的技术一方面采用防护管育苗,克服现行荒漠植物育苗技术,同时也方便机械化移栽操作,大量减少移栽时的用工量,并基本实现免灌溉方式移栽。这一技术可适宜多种荒漠植物造林或种植,且基本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周年移栽造林或种植。
有了这些管子,他又在当地租用大棚和农户合作,种植可以防沙的植物,“沙漠的条件下,能成活的植物只能是当地的,南京的这种植被根本不能成活”。有了管子和树苗,为了规范化、机械化种植,他又研发了移栽种植机,现在他的树苗可以机械化种植。
产业化、电商化是未来的路
“防沙治理也要走向工厂化、机械化和工程化之路,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但路还有很长,”他说,目前,南京主要是我们的研发基地,以后公司会把生长在西北的沙葱等沙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实现电商化。作为技术依托和生态恢复实施方,公司可以辅助相关当地政府和企业,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环境生态美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他说:“我很感谢栖霞区政府提供的支持。我会技术,但是对公司的人事、产品的推广都要不断学习,这些方面,栖霞区都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官春云等鉴定委员会专家先后审查了新技术分析报告、现场考察了生产线并结合阿拉善当地试种的成果验收后,一致同意通过“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新技术的鉴定,希望这项技术能提升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水平。 原文链接:http://jlwb.njnews.cn/jlwb/html/2015-11/25/content_12016.htm
从援疆到驻疆
对于新疆,麻浩的感情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喜欢那里的自然风光,喜欢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十几年前,他受南京农业大学委派到新疆农业大学援疆支教,一直致力于育种学、种子学教育的他,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疆的大学生们。
他告诉记者:“在支教期间,我们和新疆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提高梭梭属植物应对地表层高温胁迫的技术体系研究’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其中一项技术是无灌溉管件防护梭梭荒漠造林新技术,为植被的恢复和营建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而这项技术,也为他今后的荒漠治理打下了基础。
现在,他每年有半数的时间都在西北,除了回南京上课外,就是在那边的基地不停做实验。“我都快成为半个新疆人了,吃的也习惯了,那边的朋友也很多”,除了新疆外,他把自己的防治荒漠化技术也再向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推广,“我的技术在当地很受政府欢迎,并节省了很大的政府财政”。
30cm的管子是技术核心
“这个管子,你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我的技术核心啊!”麻浩说,在沙漠中,受干旱、风沙、地表温度、地质等因素的影响,植物很不容易成活,“种在沙漠的环境下,还要防止沙老鼠的啃咬”。为了预防这些问题,他使用了这个可以降解的管子,“沙漠温差大,晚上会很冷,这个管子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温效果”。
他介绍,由于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荒漠地里露天育苗方式,导致市供荒漠植物苗木质量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及其稳定性,而公司新发明的技术一方面采用防护管育苗,克服现行荒漠植物育苗技术,同时也方便机械化移栽操作,大量减少移栽时的用工量,并基本实现免灌溉方式移栽。这一技术可适宜多种荒漠植物造林或种植,且基本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周年移栽造林或种植。
有了这些管子,他又在当地租用大棚和农户合作,种植可以防沙的植物,“沙漠的条件下,能成活的植物只能是当地的,南京的这种植被根本不能成活”。有了管子和树苗,为了规范化、机械化种植,他又研发了移栽种植机,现在他的树苗可以机械化种植。
产业化、电商化是未来的路
“防沙治理也要走向工厂化、机械化和工程化之路,虽然已经初步实现,但路还有很长,”他说,目前,南京主要是我们的研发基地,以后公司会把生长在西北的沙葱等沙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各地,实现电商化。作为技术依托和生态恢复实施方,公司可以辅助相关当地政府和企业,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环境生态美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他说:“我很感谢栖霞区政府提供的支持。我会技术,但是对公司的人事、产品的推广都要不断学习,这些方面,栖霞区都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官春云等鉴定委员会专家先后审查了新技术分析报告、现场考察了生产线并结合阿拉善当地试种的成果验收后,一致同意通过“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新技术的鉴定,希望这项技术能提升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水平。 原文链接:http://jlwb.njnews.cn/jlwb/html/2015-11/25/content_12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