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光明网】这里的农民为啥不再烧秸秆?

2015-11-03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眼下秋粮已收,正是秋冬种忙时,也是烧秸秆高发期。尽管许多地方制定了重罚措施,但偷烧现象仍屡禁不止。记者日前在江苏南京栖霞区八卦洲一带采访时却发现,由于当地探索出一条秸秆回收利用的新模式,农民不仅不用像以前那样顶着被抓被罚的风险焚烧秸秆,而且从中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南京明珠肥料有限责任公司是八卦洲一家专门生产有机肥的企业。该公司引进南京农业大学948项目成果,每年收购处理4万多吨秸秆,基本容纳了八卦洲每季农作物产生的秸秆。

    据明珠公司负责人倪龙珠介绍,为支持公司收处秸秆,当地政府部门在每个村发展了一名秸秆经纪人,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经纪人在本村发展数名秸秆运输员,由经纪人统一调度收秸秆的地块。公司则定期给经纪人结算运输费用。不仅如此,交警部门每年还给运输秸秆的拖拉机手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给他们上保险。秸秆回收就这样在鼓励和规范中得到了发展。

    经过工厂管理人员登记后,正在卸下秸秆的大同村村民董志春领到了一张收据。他对记者说,过些日子收据攒得多了,就拿给本村的经纪人结账。一车秸秆一吨左右,公司给经纪人的收购价是每车40元,其中包括当地政府补贴的20元。董志春算了算,今年干这个能收入五六万块钱。

    “回收秸秆问题是农业生产系统里不可缺少的环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组织支持。”倪龙珠打了个比方,“城市里如果没有垃圾处理厂,垃圾怎么处理?秸秆问题也是一个道理。”

    如何让有机质留在土地?除了焚烧,目前许多地方借鉴国外技术模式,采取机器粉碎后还田的方式。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一些地方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土地没有充分时间使秸秆腐烂、不能培肥地力,同时也为病虫害的增加提供了“温床”。这意味着让秸秆在土地里自然降解、形成可以改良土壤的有机质,在许多地方并不可行。

    有机肥好是好,但许多农民觉得价格高、施用费人工,不如化肥方便。倪龙珠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田每季撒三包有机肥,一包30块钱,再配合20到40斤化肥‘提劲儿’,算下来和现在只用化肥的100到150块成本差不多。”他说,“如果把从有机肥生产到市场终端的流通环节管理好,其实有机肥并不比化肥成本高多少。”

    受农作物秸秆的季节性所限,许多有机肥生产企业往往不能一年四季都均衡生产,但这家公司却做到了。除了农作物秸秆,公司每年还能处理2万多吨当地中药厂的药渣。在倪龙珠眼里,可供生产有机肥的生物质资源“取之不尽”———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秸秆、药渣、酒渣、醋渣、氨基酸渣、杂草、病死猪……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有机肥专业委员会主任沈其荣表示,现在从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过量使用化肥的问题和农村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的前景,但真正把化肥使用量降下来、用有机肥培肥地力,需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引导机制。八卦洲的“龙头企业+经纪人”模式值得推广。
新华社记者董峻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原文链接: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11/02/content_109733961.htm

审核:

校对:

编辑:宋轶 许天颖

阅读次数:15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