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4日,第13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7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东亚农业文明”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我校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
2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我校副校长董维春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王一民教授、日本代表团团长庄司俊作教授、韩国代表团团长苏淳烈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农史学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胡泽学研究员主持。
董维春在致辞时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之一,已有113年办学历史,学校有两个重要创办源头,即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这两所农学院是当时中国农业教育、科研中心,在培养农业人才,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学校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南农的农史研究发端于1920年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在金陵大学创立的农史研究室,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机构获得了新的发展,现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此次会议以东亚农业文明为主题,在全球视野下探讨东亚农业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对于促进中、日、韩三国农史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东亚农业史研究的新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佟屏亚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白木沢旭児教授、韩国全北大学苏淳烈教授分别就“全球视野下华夏稻作技术的贡献及其危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农业问题”“韩国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问题作大会主题报告。我校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主持会议。
23日下午至24日,中日韩的专家学者们分为6组作了40余个学术交流报告,充分讨论交流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没有出现重大的逆转与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历史早期就形成了较正确的农业指导思想与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樊志民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农业与农村到工业与城市的发展或为大势所趋,但农业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扩展以一种改变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生态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未被破坏的环境中,同时,良好的农业经营也可以产生优美的景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表示,“历史上,正是这两部分景观,支持了江南生态文明。从六朝到明代中叶,可称为古典古代的江南生态文明阶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与水利技术体系,孕育了发达的人文生态文明。”
“农耕文明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水在中华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贾兵强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社会中,我国的治水活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辉煌的治水史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形成。一定程度上,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的水事活动历史。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及联合国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德岛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韩国釜山大学、全北大学、首尔大学、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等7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农业文明的形成、发展、交流,东亚农业科学与技术史体系等问题作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
2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我校副校长董维春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王一民教授、日本代表团团长庄司俊作教授、韩国代表团团长苏淳烈教授分别代表中、日、韩农史学会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胡泽学研究员主持。
董维春在致辞时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是中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农业教育机构之一,已有113年办学历史,学校有两个重要创办源头,即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这两所农学院是当时中国农业教育、科研中心,在培养农业人才,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学校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进。南农的农史研究发端于1920年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在金陵大学创立的农史研究室,此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机构获得了新的发展,现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此次会议以东亚农业文明为主题,在全球视野下探讨东亚农业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对于促进中、日、韩三国农史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东亚农业史研究的新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佟屏亚研究员、日本北海道大学白木沢旭児教授、韩国全北大学苏淳烈教授分别就“全球视野下华夏稻作技术的贡献及其危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农业问题”“韩国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问题作大会主题报告。我校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主持会议。
23日下午至24日,中日韩的专家学者们分为6组作了40余个学术交流报告,充分讨论交流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没有出现重大的逆转与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历史早期就形成了较正确的农业指导思想与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樊志民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农业与农村到工业与城市的发展或为大势所趋,但农业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的扩展以一种改变自然生态的方式进行,生态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未被破坏的环境中,同时,良好的农业经营也可以产生优美的景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表示,“历史上,正是这两部分景观,支持了江南生态文明。从六朝到明代中叶,可称为古典古代的江南生态文明阶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与水利技术体系,孕育了发达的人文生态文明。”
“农耕文明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治水在中华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贾兵强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社会中,我国的治水活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辉煌的治水史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形成。一定程度上,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洪涝、干旱作斗争的水事活动历史。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及联合国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德岛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韩国釜山大学、全北大学、首尔大学、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等7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农业文明的形成、发展、交流,东亚农业科学与技术史体系等问题作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