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两会”召开受到我校师生的热切关注。部分学院、师生集体观看两会直播,并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教育、“三农”和环保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谈“教育”:
自主招生改革体现“学科特色”和“信息公开”
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教育应融合大学精神和学校校训
“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是2015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的关键词,深化高等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具体抓手。
2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2015自主招生简章公布,据我校学工处副处长刘亮介绍:“今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主要体现学校‘学科特长’和学生‘创新潜质’,有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突出农业高校的学科特色,招生专业从过去的所有专业缩减为12个涉农特色专业,涉及我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的优势专业,希望真正招收到具有农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二是在选拔方式上,取消笔试环节,报考我校的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自己对农科专业认识的自我陈述,同时附上能证明相关潜质的资料或证书。在面试环节,成立专家库,同时更加侧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科专长、创新潜质等方面的考察;三是在程序上‘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在网上发布审核通过和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名单,各个环节涉及的监督举报机制也会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整个考试程序在‘阳光’下进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教育,不仅要求促进“公平发展”,还强调“质量提升”。我校教务处处长王恬认为,“质量提升”本质上是要倡导“以学生为本”,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也是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的。
王恬介绍,“2015年,我校将迎来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在以评促建的过程中,我校将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出发,在积极利用学校自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同育人’,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分类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此外,我校今年将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以及一流的实验实训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托。另外,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调通过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加强课程建设,比如icourse、慕课mooc等,推出一批网络精品课程。”
王恬还提到,我校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去年的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中,获得全国农林高校第一,“积极推动学生出国交流,是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优秀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
校团委朱媛媛老师在听完总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后感慨颇深,“前不久,我刚带队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我校选送的戏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在大赛中摘得戏剧非专业组一等奖,作为唯一参加展演的农林院校,这一消息令师生们备受鼓舞。”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学校一直都很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依托特色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大学精神以及我校‘诚朴勤仁’的校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品德、修养的塑造作用。”
谈“三农”:
优化我国农业种养殖业的结构布局
发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引擎”作用
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需统筹生态
就总理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三农”议题,我校人文社科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去年和今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落实,同时,如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农业设施建设以及解决农民饮水问题等农村工作具体目标方面都有了更为明确的数字表达。”
周应恒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关注耕地、粮食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周应恒解释:“一方面,要加强粮食作物干燥储藏处理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减少从农田到饭碗的中间环节,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区推广种养殖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我国种养殖业的结构和布局。
“总理提到,‘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
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新提法广受关注,我校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一直关注江苏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在深化改革之年关于“双引擎”的提法恰逢其时,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拉动城乡居民消费、深化农村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战略规划、制度设计、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多有举措,逐步形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对农村卫生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低”。
姚兆余对完善我国当前的农村公共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功能;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城镇化”议题给予了较大篇幅阐述,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孙华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将城镇化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应该说,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稳步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路径。”
孙华认为,“推进‘城镇化’不是搞‘城乡一律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须科学合理地统筹城乡发展,但又应适当地保留各自特色,且要注意适度发展,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等情况;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统筹兼顾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学生新媒体渠道热议两会
自主创业、生态环保成关注焦点
我校学子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关注两会进程。在众多议题中,教育均衡、生态环保、三农问题、户籍制度、经济新常态等方面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电商141班沈晨怡同学表示:“我个人对创业话题比较感兴趣。媒体报道说今年毕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在就业压力下,我觉得大家不妨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学校现在也越来越鼓励我们大学生自主创业,希望今后能够出台更多有利的扶持政策和提供更多创业指导。”
生态141班郑晓璇同学在微博评论中说:“作为生态专业的学生,我最关心的还是环境方面的话题。尤其在近几年大家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雾霾、PM2.5等纷纷进入日常生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景、也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发展方向。”
谈“教育”:
自主招生改革体现“学科特色”和“信息公开”
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教育应融合大学精神和学校校训
“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是2015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的关键词,深化高等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具体抓手。
2月27日,南京农业大学2015自主招生简章公布,据我校学工处副处长刘亮介绍:“今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主要体现学校‘学科特长’和学生‘创新潜质’,有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突出农业高校的学科特色,招生专业从过去的所有专业缩减为12个涉农特色专业,涉及我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的优势专业,希望真正招收到具有农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二是在选拔方式上,取消笔试环节,报考我校的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自己对农科专业认识的自我陈述,同时附上能证明相关潜质的资料或证书。在面试环节,成立专家库,同时更加侧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学科专长、创新潜质等方面的考察;三是在程序上‘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在网上发布审核通过和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名单,各个环节涉及的监督举报机制也会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整个考试程序在‘阳光’下进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教育,不仅要求促进“公平发展”,还强调“质量提升”。我校教务处处长王恬认为,“质量提升”本质上是要倡导“以学生为本”,加快推进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南京农业大学近年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也是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的。
王恬介绍,“2015年,我校将迎来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在以评促建的过程中,我校将修订《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出发,在积极利用学校自身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同育人’,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分类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
“此外,我校今年将以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以及一流的实验实训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托。另外,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调通过新媒体手段和平台加强课程建设,比如icourse、慕课mooc等,推出一批网络精品课程。”
王恬还提到,我校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去年的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中,获得全国农林高校第一,“积极推动学生出国交流,是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优秀学生,同时尊重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
校团委朱媛媛老师在听完总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后感慨颇深,“前不久,我刚带队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我校选送的戏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在大赛中摘得戏剧非专业组一等奖,作为唯一参加展演的农林院校,这一消息令师生们备受鼓舞。”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学校一直都很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依托特色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大学精神以及我校‘诚朴勤仁’的校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品德、修养的塑造作用。”
谈“三农”:
优化我国农业种养殖业的结构布局
发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引擎”作用
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需统筹生态
就总理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三农”议题,我校人文社科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教授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去年和今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落实,同时,如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农业设施建设以及解决农民饮水问题等农村工作具体目标方面都有了更为明确的数字表达。”
周应恒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关注耕地、粮食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周应恒解释:“一方面,要加强粮食作物干燥储藏处理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减少从农田到饭碗的中间环节,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区推广种养殖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我国种养殖业的结构和布局。
“总理提到,‘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
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新提法广受关注,我校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一直关注江苏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在深化改革之年关于“双引擎”的提法恰逢其时,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拉动城乡居民消费、深化农村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战略规划、制度设计、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多有举措,逐步形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对农村卫生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农村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低”。
姚兆余对完善我国当前的农村公共服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功能;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城镇化”议题给予了较大篇幅阐述,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孙华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江苏农村城镇化发展:“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将城镇化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应该说,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稳步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路径。”
孙华认为,“推进‘城镇化’不是搞‘城乡一律化’,在城镇化进程中,须科学合理地统筹城乡发展,但又应适当地保留各自特色,且要注意适度发展,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等情况;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协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统筹兼顾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学生新媒体渠道热议两会
自主创业、生态环保成关注焦点
我校学子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积极关注两会进程。在众多议题中,教育均衡、生态环保、三农问题、户籍制度、经济新常态等方面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电商141班沈晨怡同学表示:“我个人对创业话题比较感兴趣。媒体报道说今年毕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在就业压力下,我觉得大家不妨转变就业观念。社会、学校现在也越来越鼓励我们大学生自主创业,希望今后能够出台更多有利的扶持政策和提供更多创业指导。”
生态141班郑晓璇同学在微博评论中说:“作为生态专业的学生,我最关心的还是环境方面的话题。尤其在近几年大家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雾霾、PM2.5等纷纷进入日常生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前景、也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