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刘亚婧是在春意盎然的时节,在紫藤花的映衬下,这个身材娇小的“萌妹子”显得温婉可人,不过,这个文静清秀的女生外柔内刚,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成为我校赴非洲肯尼亚开展实习调研项目的志愿者。
“软妹子”的非洲缘
刘亚婧的非洲缘起于我校的“派遣学生赴肯尼亚实习调研项目”。这一项目是我校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由我校派遣学生,赴肯尼亚进行为期3个月-6个月的实习调研。学生在我校与埃格顿大学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围绕非洲农业发展主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完成研究报告。
2013年,我校向肯尼亚派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由国际贸易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亚婧、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乔佳和国际贸易专业2008级本科生刘凯3名同学组成。在赴非洲的半年时间里,刘亚婧在肯尼亚完成了调研项目,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谈及自己的选择,刘亚婧说:“我的导师朱晶教授承担了‘利用全球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级项目。我参与了项目的工作,负责非洲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之前对非洲进行了一些了解,去实地考察能更优质地完成项目,朱老师很支持我的想法。去非洲做志愿者还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一举两得。”
与非洲的“亲密接触”
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怡人的空气、湛蓝如洗的天空……刘亚婧对肯尼亚的自然风光念念不忘。
当地的淳朴民风给刘亚婧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热情好客,尤其是对中国人,因为中国在非洲有很多援建工程,对当地的发展帮助良多。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来帮助我们这些志愿者,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来到肯尼亚后,刘亚婧对当地的农场进行考察调研,研究肯尼亚的粮食生产现状,与当地的农民、政府官员进行交流。虽然肯尼亚的粮食种类较多,但是因为技术落后,平均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当地的农民非常需要援助。“我到的第二天就去玉米农场考察了,每个月都会进行两次这类考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当地农村水稻、玉米、小麦的种植情况,去粮食储备局调查粮食的仓储情况,获得一些数据,对当地的粮食生产进行直观了解。其他时间,大多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在办公室整理数据,也可以去听他们的课程。”
中非友谊的使者
肯尼亚的生活习惯与中国有较大差别。比如,当地的主食是“乌伽里”(玉米面与水混在一起煮成的一种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很不习惯。于是志愿者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从国内带了很多调料,像八角、干辣椒、花椒、醋等,互相切磋厨艺,还自创了许多招牌菜。刘亚婧笑言:“调料是我们觉得去肯尼亚带的最正确的东西。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非洲也挺有成就感的。”
肯尼亚之行,刘亚婧不仅顺利完成了调研项目,还感受到了非洲大陆的神秘风情,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变得更包容、内心更强大。”这个勇闯非洲的“软妹子”将带着非洲之行赋予她的财富继续前行。
“软妹子”的非洲缘
刘亚婧的非洲缘起于我校的“派遣学生赴肯尼亚实习调研项目”。这一项目是我校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由我校派遣学生,赴肯尼亚进行为期3个月-6个月的实习调研。学生在我校与埃格顿大学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围绕非洲农业发展主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完成研究报告。
2013年,我校向肯尼亚派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由国际贸易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刘亚婧、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乔佳和国际贸易专业2008级本科生刘凯3名同学组成。在赴非洲的半年时间里,刘亚婧在肯尼亚完成了调研项目,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
谈及自己的选择,刘亚婧说:“我的导师朱晶教授承担了‘利用全球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级项目。我参与了项目的工作,负责非洲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之前对非洲进行了一些了解,去实地考察能更优质地完成项目,朱老师很支持我的想法。去非洲做志愿者还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一举两得。”
与非洲的“亲密接触”
当地的淳朴民风给刘亚婧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热情好客,尤其是对中国人,因为中国在非洲有很多援建工程,对当地的发展帮助良多。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来帮助我们这些志愿者,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来到肯尼亚后,刘亚婧对当地的农场进行考察调研,研究肯尼亚的粮食生产现状,与当地的农民、政府官员进行交流。虽然肯尼亚的粮食种类较多,但是因为技术落后,平均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当地的农民非常需要援助。“我到的第二天就去玉米农场考察了,每个月都会进行两次这类考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调研当地农村水稻、玉米、小麦的种植情况,去粮食储备局调查粮食的仓储情况,获得一些数据,对当地的粮食生产进行直观了解。其他时间,大多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在办公室整理数据,也可以去听他们的课程。”
中非友谊的使者
在非洲期间,刘亚婧还成为了中非友谊的使者,协助孔子学院的老师完成招生工作、宣传中国文化……可以为传播中国文化尽一份力,刘亚婧很自豪:“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教当地的学生包粽子,他们感到很新奇。在Open Day,我们穿着旗袍,教当地高中生们说中国话、写毛笔字,他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
肯尼亚的生活习惯与中国有较大差别。比如,当地的主食是“乌伽里”(玉米面与水混在一起煮成的一种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很不习惯。于是志愿者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从国内带了很多调料,像八角、干辣椒、花椒、醋等,互相切磋厨艺,还自创了许多招牌菜。刘亚婧笑言:“调料是我们觉得去肯尼亚带的最正确的东西。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非洲也挺有成就感的。”
肯尼亚之行,刘亚婧不仅顺利完成了调研项目,还感受到了非洲大陆的神秘风情,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变得更包容、内心更强大。”这个勇闯非洲的“软妹子”将带着非洲之行赋予她的财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