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Science = Beauty”这是4月17日,我校杰出校友马建锋教授在资环学院“面对面”讲座给出的一则方程式,作为曾在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多次发表过研究成果的世界知名植物营养学家,马建锋教授对这个方程式的解释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心里的确挺美的。但这则方程式,我还有另外一层理解:对于‘自然’界的事儿,用‘科学’的态度去解析、辨明,整个世界会因此更加‘美丽’。”
谈科研:“出差回来,我得先去看看我的植物”
讲座一开始,马建锋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三个问题:过马路时,看到绿灯在闪,你是选择快步走过还是继续等待?赶火车时,还有几分钟火车就到点,你是选择飞奔赶上还是坐等下一班?出差回来,你是先放下行李回家休息,还是先回实验室看看你的植物?
原来,马建锋是想以此探测大家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对植物的热爱程度。“你们平时等待电脑开机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同学们被这个问题砸得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马老师此番用意为何。“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吧?我的习惯是趁着电脑开机的间隙,先去温室看两眼植物!”
“要像热爱你的家人那样,去热爱你的植物。”马建锋谈起自己的科研之路,love your plants被他罗列在科研清单的第一条。
“自从攻读研究生以来 ,每次出差回来,头等重要的事儿就是回实验室看看植物长得怎么样了,直到现在,不管季节交替,我仍旧保持着夏天每天看2-3次,冬天每天看1-2次的习惯。”马建锋认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可以概括为“和植物玩耍的美妙历程”。
说成功:不可复制之外的几点建议
作为“土壤肥料学会奖励奖”(1994年)至今为止最为年轻的国外获奖人,以及日本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及“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2006年)的获得者,马建锋早已步入国际顶尖植物营养学家的行列。但梳理科研之路,马建锋认为,自己并不足以支撑“科研与人生”如此宏大的演讲主题。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个性禀赋、成长环境以及面对的机遇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成功很难被复制。
1984年从南农本科毕业后,马建锋公派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水稻硅(Si)的营养;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建锋在Suntory(三得利)公司生物有机科学研究所开展麦根酸的研究工作,这与他在校时的所学内容完全不同,凭借着一份“积极进取与挑战”的科研激情,马建锋很快适应了研究所的工作,并在此期间探究出了麦根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获得了1994年日本的“土壤肥料学会奖励奖”。
1995年,马建锋获得担任日本冈山大学助理教授的机会,酸性土壤中的铝(Al)开始进入他的研究视野,1997 年,马建锋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了Nature上。 1999年,马建锋成为日本香川大学副教授后,开展了植物矿质营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马建锋以教授身份回到冈山大学后,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前沿性的成果,其中水稻硅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2006和2007年的
Nature杂志上,因此获得了2007年的日本土壤肥料学会奖。
青春都有困惑和迷茫,有学生向马建锋抛出疑惑:“科研是有风险的,对于大一大二的我们来说,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从事科研”,还有学生发问:“实验时要筛选6万多个种子,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再筛选下去,却找不到合适的种子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建锋给出的回答是:“如果都没有做过,怎么会知道是否合适?a good original idea is from your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rather than from a paper(好的原创性的科研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实验和观察,而非一纸论文)”教导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建锋的回答则相当轻松:“只要找准了研究方向和方法,我从来没有想过实验会失败。”
忆南农:“既来之,则安之”的学霸岁月
讲座上的马建锋,幽默、亲和,不失时机地调侃坐在观众席上的“学长”赵方杰和“学弟”资环院院长徐国华。PPT里整理出的大量珍贵老照片,也容易给人“吃吃喝喝、参参会就拿奖”的错觉。
“别看他讲座上说说笑笑的,讲台下的他刻苦得很咧!”趁着马建锋被粉丝“围攻”的档口,赵方杰“不客气”地揭起了学弟的“短”,“他每年的年假只休3天,一天到晚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分析数据,他们实验室最刻苦的就属他!”徐国华也忍不住上前“揭发”:“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聪明+勤奋’!我们很多聪明的学生,很少能有他那样的勤奋”。
讲座上,马建锋晒出一张当年在南农求学时的成绩单:除了体育课外,其他成绩全部超过90分,同学们惊叹:“马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下来,马建锋颇有些“四两拨千斤”的意思。或许,“和植物玩耍”的浓厚兴趣,“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态,踏实刻苦的求学历程,以及自信乐观的科研态度,是最终成就这位植物营养学界杰出科学家的独门秘笈吧。
谈科研:“出差回来,我得先去看看我的植物”
讲座一开始,马建锋就向同学们抛出了三个问题:过马路时,看到绿灯在闪,你是选择快步走过还是继续等待?赶火车时,还有几分钟火车就到点,你是选择飞奔赶上还是坐等下一班?出差回来,你是先放下行李回家休息,还是先回实验室看看你的植物?
原来,马建锋是想以此探测大家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对植物的热爱程度。“你们平时等待电脑开机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同学们被这个问题砸得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马老师此番用意为何。“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吧?我的习惯是趁着电脑开机的间隙,先去温室看两眼植物!”
“要像热爱你的家人那样,去热爱你的植物。”马建锋谈起自己的科研之路,love your plants被他罗列在科研清单的第一条。
“自从攻读研究生以来 ,每次出差回来,头等重要的事儿就是回实验室看看植物长得怎么样了,直到现在,不管季节交替,我仍旧保持着夏天每天看2-3次,冬天每天看1-2次的习惯。”马建锋认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可以概括为“和植物玩耍的美妙历程”。
说成功:不可复制之外的几点建议
作为“土壤肥料学会奖励奖”(1994年)至今为止最为年轻的国外获奖人,以及日本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及“日本学士院学术奖励奖”(2006年)的获得者,马建锋早已步入国际顶尖植物营养学家的行列。但梳理科研之路,马建锋认为,自己并不足以支撑“科研与人生”如此宏大的演讲主题。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个性禀赋、成长环境以及面对的机遇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成功很难被复制。
1984年从南农本科毕业后,马建锋公派前往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水稻硅(Si)的营养;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建锋在Suntory(三得利)公司生物有机科学研究所开展麦根酸的研究工作,这与他在校时的所学内容完全不同,凭借着一份“积极进取与挑战”的科研激情,马建锋很快适应了研究所的工作,并在此期间探究出了麦根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获得了1994年日本的“土壤肥料学会奖励奖”。
1995年,马建锋获得担任日本冈山大学助理教授的机会,酸性土壤中的铝(Al)开始进入他的研究视野,1997 年,马建锋的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了Nature上。 1999年,马建锋成为日本香川大学副教授后,开展了植物矿质营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马建锋以教授身份回到冈山大学后,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前沿性的成果,其中水稻硅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2006和2007年的
Nature杂志上,因此获得了2007年的日本土壤肥料学会奖。
青春都有困惑和迷茫,有学生向马建锋抛出疑惑:“科研是有风险的,对于大一大二的我们来说,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从事科研”,还有学生发问:“实验时要筛选6万多个种子,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再筛选下去,却找不到合适的种子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建锋给出的回答是:“如果都没有做过,怎么会知道是否合适?a good original idea is from your experiment and observation, rather than from a paper(好的原创性的科研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实验和观察,而非一纸论文)”教导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建锋的回答则相当轻松:“只要找准了研究方向和方法,我从来没有想过实验会失败。”
忆南农:“既来之,则安之”的学霸岁月
讲座上的马建锋,幽默、亲和,不失时机地调侃坐在观众席上的“学长”赵方杰和“学弟”资环院院长徐国华。PPT里整理出的大量珍贵老照片,也容易给人“吃吃喝喝、参参会就拿奖”的错觉。
“别看他讲座上说说笑笑的,讲台下的他刻苦得很咧!”趁着马建锋被粉丝“围攻”的档口,赵方杰“不客气”地揭起了学弟的“短”,“他每年的年假只休3天,一天到晚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分析数据,他们实验室最刻苦的就属他!”徐国华也忍不住上前“揭发”:“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聪明+勤奋’!我们很多聪明的学生,很少能有他那样的勤奋”。
讲座上,马建锋晒出一张当年在南农求学时的成绩单:除了体育课外,其他成绩全部超过90分,同学们惊叹:“马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下来,马建锋颇有些“四两拨千斤”的意思。或许,“和植物玩耍”的浓厚兴趣,“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态,踏实刻苦的求学历程,以及自信乐观的科研态度,是最终成就这位植物营养学界杰出科学家的独门秘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