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成绩日前揭晓。由工学院唐中良老师指导,范航宇、高杰、徐彪三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来自14个国家的5636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从宁远车队到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学院在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道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明确指导思想 完善管理制度
多年来,工学院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要求高等学校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养成良好学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者说,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正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育优良的学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为此,学院按照“对接校外高水平比赛,扩大学院影响力;点面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2009年,工学院制定实施了《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与教师指导费用的审批,由工学院团委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日常管理与实施。
近年来,学院每年还投入40万元资助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初步建立了覆盖所有本科专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已成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院每年参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人次比例接近40%。2012年,共有221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在学院的资助下,工学院学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高等院校算量大赛、物流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竞赛项目覆盖了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形成了学院层面扩大参与,优选团队参与校外竞赛的选拔机制。
依托社团 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育人平台
通过努力,学院探索出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新途径。以往,大部分学生科技类社团因缺乏品牌项目支撑,没有形成校内校外贯通的活动体系,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运行经费保障,缺乏对社团成员的分类、分层次引导与培养而难以持续良性发展。学院探索了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有品牌竞赛活动支撑引领,社团目标任务明确,学生兴趣较高,社团知识积累较快,便于建设学习型社团;社团的日常事务由社团学生自行管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指导教师专注于创新指导,减轻了指导教师的任务;高年级社团成员有参赛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参赛过程对低年级社团成员开展内部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年级不同,自我导向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路径明确。目前,采用此模式组建了交通科技协会,主要是对接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组建了物流协会,对接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物流技能大赛;组建了数学建模协会,对接每年一度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
经过学院的努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学院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内容通常是基于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无固定程式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是一个综合训练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既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学院参加过大学生课外竞赛科技活动的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还大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竞争力。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先后获得过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项目比赛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交叉足印)一等奖、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狭窄足印)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特等奖、“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第29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二等奖等。中央电视台对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系宁远车队进行12分钟专题报道。许多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奖的学生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录取,深造学习。
多措并举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本科生培养上,学院按照“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学校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与资源现状,本着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形成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3大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块,实现差异化分类培养。
学院重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工作。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主要教学指标为优秀,教学质量受到教育部专家好评。近5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
近年来,工学院学生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SRT项目紧密结合科技竞赛项目和生产实际,承担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课题质量逐年提高。
学院积极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汇贤大讲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知名人士作客“汇贤大讲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形势政策等方面举办高水平人文素质讲座。
学院还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意识,规范全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前沿性、示范性、特色化和开放性的精品主干课程。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规范助教、助管岗位的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多篇学位论文被评为省、校级优秀论文。
明确指导思想 完善管理制度
多年来,工学院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要求高等学校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养成良好学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者说,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正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育优良的学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为此,学院按照“对接校外高水平比赛,扩大学院影响力;点面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2009年,工学院制定实施了《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与教师指导费用的审批,由工学院团委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日常管理与实施。
近年来,学院每年还投入40万元资助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初步建立了覆盖所有本科专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目前,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体系已成为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院每年参与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人次比例接近40%。2012年,共有221人次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在学院的资助下,工学院学生参加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高等院校算量大赛、物流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竞赛项目覆盖了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形成了学院层面扩大参与,优选团队参与校外竞赛的选拔机制。
依托社团 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育人平台
通过努力,学院探索出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新途径。以往,大部分学生科技类社团因缺乏品牌项目支撑,没有形成校内校外贯通的活动体系,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运行经费保障,缺乏对社团成员的分类、分层次引导与培养而难以持续良性发展。学院探索了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有品牌竞赛活动支撑引领,社团目标任务明确,学生兴趣较高,社团知识积累较快,便于建设学习型社团;社团的日常事务由社团学生自行管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指导教师专注于创新指导,减轻了指导教师的任务;高年级社团成员有参赛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参赛过程对低年级社团成员开展内部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年级不同,自我导向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路径明确。目前,采用此模式组建了交通科技协会,主要是对接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组建了物流协会,对接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物流技能大赛;组建了数学建模协会,对接每年一度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
经过学院的努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学院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内容通常是基于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无固定程式和标准答案,对学生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是一个综合训练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既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学院参加过大学生课外竞赛科技活动的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还大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竞争力。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先后获得过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项目比赛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交叉足印)一等奖、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狭窄足印)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特等奖、“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一等奖、第29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二等奖等。中央电视台对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系宁远车队进行12分钟专题报道。许多获得多项科技竞赛奖的学生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录取,深造学习。
多措并举 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本科生培养上,学院按照“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学校发展目标及办学定位,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与资源现状,本着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形成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3大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块,实现差异化分类培养。
学院重视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工作。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主要教学指标为优秀,教学质量受到教育部专家好评。近5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
近年来,工学院学生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SRT项目紧密结合科技竞赛项目和生产实际,承担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课题质量逐年提高。
学院积极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汇贤大讲堂”,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和知名人士作客“汇贤大讲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形势政策等方面举办高水平人文素质讲座。
学院还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意识,规范全程管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前沿性、示范性、特色化和开放性的精品主干课程。学院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规范助教、助管岗位的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多篇学位论文被评为省、校级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