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兢兢业业培育“小作物”新品种

2012-02-21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朱佳 图片:

    王绶(1897-1972),字佩卿,山西省沁县人,我国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1916年,王绶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大学预科后,恰逢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他深感欲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必须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于是下决心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之路。
    1919年,王绶被保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我校前身)农艺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后升为讲师。王绶在授课的同时深入农村调查农民保存与繁育优良品种的方法,开始系统育种。1932年,王绶由金陵大学派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物育种学系深造,次年以《大麦遗传之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农学硕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农艺学会会员。
    从1933年回国到1940年间,王绶先后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农艺研究部主任。王绶在主持系务期间,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使各项工作协调进行,为农艺系的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他讲授的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培育出的几个大豆、大麦新品种也都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抗战爆发后,王绶先后前往成都和西安。其间,他边授课边收集材料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进行教材和教科书的编写。1946年返回南京后,他担任国民政府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粮食生产组主任、农林部粮食生产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联席主席兼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王绶被调往北京担任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司长,授予一级农业总技师。在此期间,他通过长期在各地的调研,总结出地方发展农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受到许多科学家的赞誉。1957年后,王绶又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王绶是我国大豆、大麦育种和生物统计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大多数专家从事稻、麦、棉三大作物研究的时候,唯有他看中了大豆和大麦这些“小作物”,并为这两个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大豆方面,他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获得了诸多奖项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由于他的带头与引路,也培养造就了马育华、王金陵等一大批接班人,使得这一原产我国的重要作物,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取得蓬勃的进展。
    王绶素以勤奋、严谨、求实、诲人不倦著称。他的助手和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大多能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脚踏实地,不少已成为知名学者,这是与王绶当年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王绶毕生致力于农科大学的教育,为国家培育了几代农业科技人才。他先后讲授多门课程并编写十余本教材,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王绶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办学的宗旨,坚持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方针,提出对青年学生应进行以“勤、俭、谦、诚”四字为主线的教育。
    在王绶看来,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存亡兴衰,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建立在提高教师质量基础上的,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他提倡教师要做到“三定一稳”,教学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去粗取精,突出重点。他的这些办学理念对农科大学的建设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2年2月1日,王绶因病离世。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从事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以来,王绶5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坚忍不拔,他的一生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一生,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令后人景仰,他献身祖国农业科教事业的优秀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朱佳)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燕虹《现代农学的宗师山西民革的骄傲--怀念我的外祖父王绶》 等。
      特鸣谢人文院夏如兵为本文作修订。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阅读次数:8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