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农大校园里菊花灿烂绽放,为校园平添几分风姿。11月10日-13日,我校举办了为期四天的菊花品种展。此次菊花展展出了我校菊花培育基地中最受大家喜爱的百余个品种,其中由我校园艺学院自行研发的就多达80余种。绚丽多彩的花卉吸引了众多菊花爱好者前来观赏。
南农菊花艳冠群芳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适应性广、花型多变、花色丰富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盆栽与地被菊已广泛用于家庭、公共场所的室内装饰,而其在街道、广场等室外美化装饰中的应用也已日渐普遍,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菊花不仅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脱俗、傲骨、坚贞之志,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
本次菊花展展出的新品种基本上是我校园艺学院自行研发的,其中最受欢迎的应属“南农系列”,如“南农红扣”“南农月桂”“南农功勋”“南农皇冠”等,姿态万千,颜色各异,艳冠群芳。其中“南农红星”“南农月桂”和“南农皇冠”三个品种在今年7月份的西安国际园艺博览会国际菊花展上荣获了铜奖。此外, “绿色玛丽”“安娜”“希望之光”等稀有菊花品种也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
除了我校师生,踏香而来的还有许多外界媒体和专业人士。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他们从报纸上获知该消息后专程从南航赶来参观花卉展览,在展览现场, 他们赞叹说:“太神奇啦!品种又多又漂亮,好多都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五颜六色,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参观人群中还不乏摄影爱好者,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认真记录着花儿绽放的美丽姿态,不时发出赞美之声。
菊花背后的南农技术
此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园艺学院副院长陈发棣教授告诉记者:菊花是植物界中花型和花色最丰富的花卉,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上的菊花品种较少,导致人们对菊花的看法比较片面。举办本次展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菊花知识,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菊花“多变”的一面。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借此更深入地了解菊花文化,学习插花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陈发棣说,此次展出的菊花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新优品种的创新:与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他们选育出的夏菊新品种的两次开花性、盆栽小菊新品种的自然成球性、地被菊新品种的完全匍匐性均具有明显的性状优势。同时,园艺学院自主选育的切花小菊已经形成花色、花型多样化的系列品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技术与应用上的创新:学院现已建成菊花高效育种体系,其中菊属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技术、平阳霉素诱变技术等已荣获国家专利。此外,学院还对优质种苗繁育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多项省市地方标准,极大地促进了菊花的产业化生产。
我校园艺学院已成功研发出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新种质600余份,选育出不同花期、不同用途的菊花新品种192个,并开展了配套生产技术的研发集成,实现了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5亿余元。相关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如今,园艺学院的“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了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100余份,不同类型的栽培品种3000余个,居全国首位。目前,该中心已先后选育出包括切花菊、盆栽小菊、地被菊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新品种157个,其中多头小菊已形成花色、花型多样化的系列品种。该院现已申请菊花新品种保护权25个,省级鉴定新品种8个,国家发明专利22项,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对科研成果进行了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菊花情结有渊源
园艺学院在菊花研发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背后卓越的研究团队是分不开的。目前学院专门从事菊花研发的教授有3人,副教授有4人,在该院研读花卉专业的博士、硕士多达70余名,其中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此外,在该院的菊花培育基地里还有十余名工人,在团队的团结协作下,整个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陈发棣指出,园艺学院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得益于园艺人对菊花的传承,南农人的菊花情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李鸿迹教授是菊花培育的领军人,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李鸿迹就开始对全国菊花资源的搜集和研发创新。后来的研究者们坚持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从生产中寻找问题,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通过团队的努力,目前南农菊花研究水平已达国际前列,已制定出“盆栽小花型菊花生产技术规程”“出口切花菊生产技术规程”“ 出口切花菊采后技术规程”和“切花菊种苗生产技术规程”4项省级地方标准,每年研发的新品种达20余个,出版菊花相关著作2本,发表菊花研究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近50篇)。
菊花的培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花卉产业在我国是个年轻的产业,研究的硬件设备与其他老学科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菊花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水平较低,相应育种工作滞后。此外,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的限制,难以对许多野生的菊花品种进行育种和保藏。但是,园艺学院的科研人员秉承着对菊花品种研发的热爱和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终使菊香飘进万户千家。
南农菊花艳冠群芳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其适应性广、花型多变、花色丰富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盆栽与地被菊已广泛用于家庭、公共场所的室内装饰,而其在街道、广场等室外美化装饰中的应用也已日渐普遍,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菊花不仅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之一,象征着高洁、脱俗、傲骨、坚贞之志,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
本次菊花展展出的新品种基本上是我校园艺学院自行研发的,其中最受欢迎的应属“南农系列”,如“南农红扣”“南农月桂”“南农功勋”“南农皇冠”等,姿态万千,颜色各异,艳冠群芳。其中“南农红星”“南农月桂”和“南农皇冠”三个品种在今年7月份的西安国际园艺博览会国际菊花展上荣获了铜奖。此外, “绿色玛丽”“安娜”“希望之光”等稀有菊花品种也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
除了我校师生,踏香而来的还有许多外界媒体和专业人士。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他们从报纸上获知该消息后专程从南航赶来参观花卉展览,在展览现场, 他们赞叹说:“太神奇啦!品种又多又漂亮,好多都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五颜六色,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参观人群中还不乏摄影爱好者,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认真记录着花儿绽放的美丽姿态,不时发出赞美之声。
菊花背后的南农技术
此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园艺学院副院长陈发棣教授告诉记者:菊花是植物界中花型和花色最丰富的花卉,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上的菊花品种较少,导致人们对菊花的看法比较片面。举办本次展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菊花知识,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菊花“多变”的一面。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借此更深入地了解菊花文化,学习插花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陈发棣说,此次展出的菊花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新优品种的创新:与国内外同类品种相比,他们选育出的夏菊新品种的两次开花性、盆栽小菊新品种的自然成球性、地被菊新品种的完全匍匐性均具有明显的性状优势。同时,园艺学院自主选育的切花小菊已经形成花色、花型多样化的系列品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技术与应用上的创新:学院现已建成菊花高效育种体系,其中菊属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技术、平阳霉素诱变技术等已荣获国家专利。此外,学院还对优质种苗繁育和配套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多项省市地方标准,极大地促进了菊花的产业化生产。
我校园艺学院已成功研发出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新种质600余份,选育出不同花期、不同用途的菊花新品种192个,并开展了配套生产技术的研发集成,实现了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5亿余元。相关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如今,园艺学院的“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了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100余份,不同类型的栽培品种3000余个,居全国首位。目前,该中心已先后选育出包括切花菊、盆栽小菊、地被菊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菊花新品种157个,其中多头小菊已形成花色、花型多样化的系列品种。该院现已申请菊花新品种保护权25个,省级鉴定新品种8个,国家发明专利22项,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对科研成果进行了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菊花情结有渊源
园艺学院在菊花研发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背后卓越的研究团队是分不开的。目前学院专门从事菊花研发的教授有3人,副教授有4人,在该院研读花卉专业的博士、硕士多达70余名,其中一半以上的科研人员有过国外留学经历。此外,在该院的菊花培育基地里还有十余名工人,在团队的团结协作下,整个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陈发棣指出,园艺学院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得益于园艺人对菊花的传承,南农人的菊花情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李鸿迹教授是菊花培育的领军人,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李鸿迹就开始对全国菊花资源的搜集和研发创新。后来的研究者们坚持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从生产中寻找问题,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通过团队的努力,目前南农菊花研究水平已达国际前列,已制定出“盆栽小花型菊花生产技术规程”“出口切花菊生产技术规程”“ 出口切花菊采后技术规程”和“切花菊种苗生产技术规程”4项省级地方标准,每年研发的新品种达20余个,出版菊花相关著作2本,发表菊花研究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近50篇)。
菊花的培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花卉产业在我国是个年轻的产业,研究的硬件设备与其他老学科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菊花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水平较低,相应育种工作滞后。此外,由于我国气候条件的限制,难以对许多野生的菊花品种进行育种和保藏。但是,园艺学院的科研人员秉承着对菊花品种研发的热爱和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终使菊香飘进万户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