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铎(1919~1999),江苏省六合人,中国著名牧草学家。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梁祖铎先生先后在中央大学牧医系、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南京农学院牧医系、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任教,长期从事牧草学与饲料生产研究,直至退休,为我国牧草科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梁祖铎先生为人宽厚,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曾担任中国草原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饲料生产研究会副会长。梁祖铎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考察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牧草生产情况,前后参加了20多个省市地区草原地带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工作,在牧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他主编的《饲料生产学》(南方本)一直都是学生的优选教材。
严谨治学勤育人
在1944年至1990年的40多年教学生涯中,梁祖铎先生学术渊博,态度严肃,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并善于因材施教。
梁祖铎先生学识渊博,备课认真,讲稿井井有条,极为工整。而且板书整洁,讲授速度适中,逻辑严密,论述全面,重点突出,娓娓而谈如数家珍。听他的课是一种智慧和知识的引导,如饮甘泉,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必须十分专注,因为如果一句没有跟上,会有稍纵即逝的感觉。梁祖铎对学术异常负责,据其得意门生沈益新教授回忆:“梁教授每次上完课,都要检查同学们笔记的记录情况,而且还要给大家进行修改。对于我们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梁教授更是逐字逐句地查看、修改。”梁祖铎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讲:“论文是写给人看的,要用简练的话描述清楚。”梁祖铎先生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脾气随和且又坚持原则,对学生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讲解。
梁祖铎从老师王栋先生那里继承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追随王栋先生千里迢迢、风餐露宿前往锡林郭勒盟搞调查,不以为苦。在南京农业大学执教早期,由于条件比较艰苦,梁祖铎就亲自带领助手和学生充分利用校内路边墙角等空闲地和江浦农场种植试验牧草,由于他干起活来总是不知道疲劳,师生都亲切地称他 “拖拉机”。梁祖铎先生不仅亲力亲为,同时也严格要求他的助手和学生们亲自动手,手脑并用。有的学生由于害怕劳动,感觉辛苦就请人帮忙,遭到梁祖铎的批评,他言辞恳切地说:“如果可以代帮,那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归谁呢?”
梁祖铎先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且有多人被推荐出国深造,获得博士学位,现大都从事饲养、营养、饲料科学的研究。
身体力行做科研
梁祖铎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比较广泛。20世纪60年代,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研究。他亲自到草原做调查,提出“扩大饲料来源来解决饲料问题”的建议。80年代对黑麦草、苜蓿、水浮莲等做试验,在牧草种植中,他亲自播种,是全国最早试验成功牧草混播的学者。他还数次带领课题组成员对江苏海岸带草地资源进行考察。由于条件艰苦,经费短缺,从启东到赣榆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全靠脚板一步步丈量出来,他从未言一个苦字。凭借这股韧劲,梁祖铎带领他的团队写出“江苏省盐城地区海岸带草地资源调查报告”“江苏滨海草场类型与开发利用”和“江苏省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等调查研究报告,为江苏省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作出很大贡献。
不论在农村、牧区,还是大学校园内,一切实习实验工作,他都与师生一同去做,测定产量、采集标本,在试验区内的整地、播种、田间观察,以及实验室内的仪器安装、操作,都亲自指导、示范。这种身体力行的作风,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为了得到更多的课题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他亲自进京找相关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项目课题,其坚韧的态度不仅感染了上级部门领导,也给他的同事和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成绩卓著称楷模
1990年,梁祖铎先生从科教岗位上退下来,辛苦了几十年仍是不愿闲下来,经常参与学术研究工作,与牧草科研组保持密切联系,对后辈也不断地鼓励与督导。
梁祖铎先生一生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致力于中国牧草学事业的发展。梁祖铎不轻易相信书本,在科研过程中都力求获得第一手资料,总是身体力行,肯干重活粗活累活,这样的精神使得他的成功变得更加实实在在,足可体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百废待兴之时,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扩大饲料来源,解决饲料问题,梁祖铎徒步亲自考察江苏沿海地带草地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1989年,梁祖铎参与研究的“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项目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梁祖铎先生从事牧草饲料生产研究40多年,先后参加20多个省市地区草原地带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工作,撰写学术论文20多篇,荣获江苏省1985年科技进步特等奖、优秀论文奖、江苏省科技三等奖等,被称为我国著名的牧草饲料教育专家。1982年因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1983—1984学年度,被评为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1985年9月特获执教四十周年以上对高等农业教育作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和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所颁发的荣誉证书。梁祖铎先生在忙于科研项目的同时,还担任中国草原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饲料生产研究会副会长。
梁祖铎先生务实谦逊,在我校任教期间,他把数次出国深造的机会让给年轻教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心爱的牧草事业,为后世研究牧草饲料生产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人事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名录(内部资料).南京农业大学,1994,P116.
2、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央农学院畜牧兽医纪念册·校友录.南京农业大学,1997.
3、根据王槐三教授、沈益新教授回忆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