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秀红)记者从日前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高校创新之旅专利信息知识产权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有效专利拥有量增长迅速,但不容乐观的是,专利维持时间短。据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对高校专利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高校有效专利仅为总量的35%,专利的平均年限为3.5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专利运用能力相对较低。
据了解,专利权被授予后,根据分类不同有10—20年的专利保护期。为维护专利权有效,专利权人有按专利年度缴纳年费的义务。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没缴纳年费,造成权利丧失,那么任何人均可使用,不构成侵权,而这笔年费不过几百元至几千元。既然年费不高,为何拿到专利后任其废弃?国家知识产权总局专利局初审及流程管理部副部长何越峰告诉记者,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专利没有转化的价值或是没有找到商用化的途径,很多教师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评职称、课题验收等。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师黄贤涛向记者介绍说,目前高校“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虽然已经趋于好转,但由于专利申请和市场应用脱节,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高校专利管理部门职能弱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偏失,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缺少科学的战略规划和申请布局,地方政府和高校过于重视专利申请数量,并把它作为职称评定、课题验收、技术鉴定的考核指标,导致教师中存在“为申请而申请”的现象,造成大量“垃圾专利”的存在。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2010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前50名的学术机构中,我国高校无一入选,也体现出我国高校世界性和高水平的专利偏少。
对此,黄贤涛建议,高校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评审和指标考核体系,完善专利激励机制,建立基金推进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各高校应制定并实施长远的专利战略,使高校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实现高校及科研人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高校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最重要的资源。”何越峰建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