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高等教育事业百舸争流的大潮中获得空前发展和长足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学校依托百年办学传统,以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将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之源,紧紧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坚持不懈地推进各项教育教学的改革、建设和管理,成绩斐然,犹如万顷沃野,历经30年的春华秋实,承载起南农教育教学的累累硕果。
一、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1.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新时期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学校开展了三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主题分别是“树立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观、教育观和管理观,创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使全校师生逐步树立了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根本转变,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推进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树立现代教育模式,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
2.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0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从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到既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以及文化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比重加大,必修课适当压缩,拓宽了学生知识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从重视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到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明确“基础+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农科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三文”(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制度和“两大基础训练”(低年级的“劳动技能训练”和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训练” )制度。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结合教育司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保持专业特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厚基础、广适应、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项目立项及教学成果奖励力度,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与《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为契机,整体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水平的提高。
学校实施《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管理暂行办法》和《南京农业大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及教材建设奖励条例》,迄今已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奖励。截至2007年,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共发表教改论文973篇。
经过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校教学改革的氛围日渐浓厚,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持续推进,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教改成果与教学团队,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1997年以来,全校共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8项,部省级教改项目63项。截止目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项。
4、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深化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是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启动并实施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开展了“课程教改试点”工作,大力倡导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型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考试管理,推进考试方式改革。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除常规的闭卷考试外,还有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实验技能操作、面试及开卷考试等。
二是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倡导多媒体辅助教学,我校有85%以上的必修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自主开发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800余个,有52个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截至目前,多媒体教室座位是10618个。
三是积极推进教学工作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搭建了“网络课程平台”,在校园网上展示校内外精品课程715门、各类视频资源100多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有力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1.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强了专业建设
1978年学校仅有9个专业。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适时按照“改老、拓宽、增新、扶优”的原则,在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调并和拓宽的同时,积极增办新专业。按照农-理、农-工、农-经、农-管交叉发展的思路,学校努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使专业布局由产前向产中和产后延伸;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和应用型专业,重视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使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专业格局。
近年来,为积极应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带来的挑战,切实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调整专业结构的同时,还积极实施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全面强化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截止目前,学校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9个,校级品牌、特色专业21个,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本科专业。
2.完善了课程体系,突出的教材建设成果
多年来,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构建了“三平台必修,四类型选修”的柔性课程体系,并通过开设系列概论和通论课程,较好地实现了“宽口径”的构想;在科类课层面,一方面开设了通论课程,另一方面构建了知识覆盖面更宽的科类方向选修课,旨在从知识与能力上拓宽学生的适应性,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课空间。在校院二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按科类设置了跨学院科类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跨专业、跨学院课程与内容设置的难题。强化了实践教学,构建了以“三大训练+素质拓展”为特征、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实验、实习和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素质教育,精心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初步构建了具有农科特点、融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弹性学制、奖励学分制度、主辅修制度、转专业制度等多形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与个性。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以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现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6门,江苏省精品课程27门,数量在全省高校和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将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并实施了《教育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奖励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现已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62本,名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之首;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本,名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之首;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3本,名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第二;江苏省精品教材21本,与南京大学并列江苏省高校第一;国家精品教材2本,名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第二;全国中华农业科技基金优秀教材奖17项,名列全国农林院校第一。从出版教材的数量、质量及获奖等情况来看,我校教材建设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并成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建设的排头兵。
4.强化了实践教学,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工作。近年来,紧紧围绕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业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学校先后投入3800多万元,建成了农学实验站、园艺实验站、畜牧实验站等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建成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3个,满足了教学实习的需要。
二是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学校将40个教学实验室整合为23个校、院的两级教学实验中心,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有序、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其中,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三是强化实验教学,凡理论课中的实验课时满18学时的,均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整合优化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截至目前,学校开设的489门实验课程中,87.7%的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四是狠抓“三大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我校率先探索并建立了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以“笔试+面试+实验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本科生必须通过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能毕业。
五是严格执行“三文制度”(专业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报告)。对毕业论文实行“三把关”和“三审核”,加强全程管理,确保了论文质量。
六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003年以来,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助了1274个SRT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有6000多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全校学生受益面超过40%,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本科生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21篇。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建设共80项,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建设共36项。
七是实行奖励学分制。学校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凡参加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者,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励学分,截止目前,学校共对9920位同学的12394个项目给予了19713个学分奖励,充分鼓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严格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学校建立健全了包括教学建设、教学规范、教学运行等方面的70多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教学观摩与名师示范、教师进修和在职攻读学位、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制度和措施,为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学校长期坚持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从1980年开始,连续28年坚持开展期中教学检查;从1986年开始,连续21年坚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1994年开始,连续13年坚持开展教学督导工作;从1997年开始,连续10年坚持领导听课制度。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已经发展为由学生、领导、督导和学院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并通过多种途径将评价信息实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校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紧密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大力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了涵盖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自主开发了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教务日志管理平台、以及教务门户网站、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和实践教学网站等,有力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服务师生的能力。
我校教务处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务处和江苏省先进教务处。
四、稳健的“基地”与“实验区”建设,成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亮点
1.“基地”与“实验区”成为精英人才的摇篮
经教育部批准的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育基地”与“国家理科基地”,使学校“少而精、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层出不穷,教育部专家组对其检查与考察后给予了较高评价。学校还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采取学硕连读、中期考核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上实行全学程学分制及导师制,课程单独设置的模式设立了经管强化班、农学强化班与动物健康与生产强化班,以此为内核形成的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我校精英人才培养的摇篮。
2.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自1995年本校被列为国家教委大学生素质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建立了“四处一中心”的领导体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内容格局,组建了“四室一系”的硬件体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1999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2年教育部专家组来校作中期检查,对“特色文化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网上文化素质教育”等特色活动给予了高度赞扬。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两次作为我校本科教学的特色,受到教育部专家的肯定与赞赏。
五、荣获两次优秀的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声誉
1999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考察,肯定了学校在本科教学改革、建设中的成绩和办学特色,认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正确,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办学条件良好,办学资源配置合理;教学管理严格,管理体系完整;教学效果良好,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教学改革正在深入,教学建设成效明显。”同年,教育部宣布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通过优秀评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入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行列。
2007年,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认为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南京农业大学秉承“诚朴勤仁”的办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8年,教育部教育部宣布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2008年,南农历经30年钟山之麓阳光雨露的滋养,像一艘绿色的航母,随着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九大项目的全面覆盖,正以无比强劲的动力继续引领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百舸争流千帆竞 万顷沃野一片红
(0)